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扰扰无穷事,吁嗟景教行。
乍闻袄庙火,已见德车旌。
过重牵牛罚,横光啮犬争。
挟强图一逞,莫问出师名。
这首诗名为《书愤(其三)》,是清代诗人黄遵宪所作。诗中描绘了社会上纷繁复杂、无尽的琐事,以及人们在面对宗教活动时的感慨与无奈。通过“袄庙火”和“德车旌”的描述,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宗教仪式的重视与参与。同时,诗人也借由“过重牵牛罚”、“横光啮犬争”等细节,展现了社会中权力斗争的残酷与不公。
“挟强图一逞,莫问出师名”,这两句更是直击核心,表达了诗人对于强者为所欲为、弱者无力反抗的社会现象的深刻批判。诗中的“出师名”不仅指军事行动的名义,更暗含了对权力背后动机的质疑与反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社会的种种矛盾与不公,体现了诗人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公平正义的强烈呼唤。黄遵宪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沉的情感,将个人的愤慨融入到对社会现象的广泛思考之中,展现出一位时代见证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不详
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省梅州人,光绪二年举人,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有《人镜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古有羁縻地,今称隃领州。
竟闻秦失鹿,转使鲁无鸠。
地动山移恐,天悬日坠尤。
君看黑奴国,到此属何洲?
弱肉供强食,人人虎口危。
无边画瓯脱,有地尽华离。
争问三分鼎,横张十字旗。
波兰与天竺,后患更谁知?
举鼎膑先绝,支离笑此身。
穷途竟何世,馀事且诗人。
技悔屠龙拙,时惊叹蜡新。
剖胸倾执血,恐化大千尘。
贯索星连熠熠光,穹庐天盖暮苍苍。
秋风鼓吹妃呼豨,夜雨铃声劬秃当。
《十七史》从何处说,百年债看后来偿。
森森画戟重围柝,坐觉今宵漏较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