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宁寺

三山覆苍鼎,一涧走青蛇。

檀峦众好树,密护如来家。

当年契禅人,虎御穿云霞。

真踪久不昧,殿阁峨金沙。

我来风雨秋,脚踏缤纷华。

松窗历高下,石磴缘攲斜。

境静心自远,山穷兴徒赊。

归辔不可留,哀猿响清笳。

形式: 古风 押[麻]韵

翻译

三座大山覆盖着青翠的鼎状山峰,一条溪流像青色的蛇蜿蜒而过。
檀峦山上满是各种美丽的树木,它们紧密地守护着佛的居所。
昔日的禅修者,如同猛虎穿行于云霞之间。
真正的足迹长久以来未曾磨灭,寺庙的殿堂金光闪闪。
我在秋风秋雨中造访,脚下踏着斑斓的落叶。
在松木窗户间上下穿梭,沿着倾斜的石阶前行。
环境宁静,心灵也随之远离尘世,即使山穷水尽,兴致依然浓厚。
骑马归途不能停留,只听到哀伤的猿猴叫声和清脆的号角声。

注释

覆:覆盖。
苍鼎:形容山峰青翠如鼎。
一涧:一条溪流。
檀峦:山名。
好树:美丽的树木。
如来家:指佛的居所。
契禅人:修行的禅师。
虎御:比喻禅师的威猛或修行的勇猛。
穿云霞:在云雾中穿行。
真踪:真实的足迹。
峨金沙:形容金光闪烁的殿堂。
缤纷华:斑斓的落叶。
松窗:松木窗户。
石磴:石头台阶。
攲斜:倾斜。
境静:环境宁静。
山穷:山的尽头。
归辔:回家的马缰。
哀猿:哀鸣的猿猴。
清笳:清脆的号角声。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山古寺的幽静图景。开篇“三山覆苍鼎,一涧走青蛇”两句,设定了一个被连绵山势环抱、溪流潺潺的自然环境,给人以神秘古朴之感。“檀峦众好树,密护如来家”则描写了寺庙四周林木葱茏,如同守护佛祖的忠诚卫士。

“当年契禅人,虎御穿云霞”中的“契禅人”可能指的是古代修行者,他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甚至能够驯服猛兽,以此形象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达到心灵自由的境界。

接下来的“真踪久不昧,殿阁峨金沙”表明时间的流逝并未掩盖这片圣地的真实足迹,而是让它更加庄严神秘。诗人在“风雨秋”之际到访,这种天气反衬出心中的宁静与淡泊。

“松窗历高下,石磴缘攲斜”则写出了诗人在山中行走的景象,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的深刻感悟。

“境静心自远,山穷兴徒赊”表达了在这宁静的环境中,心灵也随之变得淡泊而遥远。最后,“归辔不可留,哀猿响清笳”则透露出诗人不忍离去的心情,但又不得不带着对大自然和古寺的缅怀离开,借“哀猿”的声音表达了这种依依惜别的情感。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山水之美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心灵境界的深刻抒写,展现了一种超脱物外、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追求。

收录诗词(779)

李弥逊(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筠溪居士、普现居士等。大观三年(1109)进士。高宗朝,试中书舍人,再试户部侍郎,以反对议和忤秦桧,乞归田。晚年隐连江(今属福建)西山。所作词多抒写乱世时的感慨,风格豪放,有《筠溪乐府》,存词80余首

  • 号:筠西翁
  • 籍贯:吴县(今江苏苏州)
  • 生卒年:1085~1153

相关古诗词

子美士曹送示梅花似表弟有诗因次其韵

春花先到诗翁家,融和入木生妍华。

攀条不减陇头赠,与我病眼增空花。

轻绡衬雪香未透,月中妃子新来瘦。

意态轻盈总不如,孤芳雅合群花右。

速令解盎倾彫胡,叩门换酒呼长须。

对花剧饮百不问,此身如视秦人臞。

一枝相恼已如许,况及秀发连根株。

春工日夜正剪刻,东邻□好公知无。

会须空腹贮好语,醉中要看云烟书。

形式: 古风

山行遇雨

沧溟四乾青虬立,碧云摩霄高嶪岌。

六丁夜挽天河倾,石骨无尘露苍湿。

长风吹雨不成丝,飞鞚冲山带烟入。

羲和回驭还青冥,布谷催耕唤春急。

形式: 古风 押[缉]韵

岩陵道中

禁路追随又两年,长竿那可使鱼缘。

壮心未展伤迟暮,捷径无工较后先。

软饱三杯当去客,横蒲十幅得风船。

眼中有句无人道,谁与收归古锦编。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才彦置酒筠溪明甫有诗次其韵

曳杖循清池,浩歌理忧端。

忧端不可解,遇酒即暂欢。

联绵九疑高,置我胸中蟠。

一浇岂易得,橡栗无朝餐。

赤鲤信久绝,白鸥盟亦寒。

何人过子云,慰此风月闲。

杯行不停手,共惜良夜阑。

陶然竹根卧,衾枕天地间。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