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松

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寻思记得无。

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虞]韵

翻译

画里的松树好像真的松树一样,让我细细思考在哪里见过。
好像曾经在天台山上见过,正是那石桥南畔的第三株!

注释

无:犹么,疑问词。
天台山:在浙江省东郡,是甬江、曹娥江和灵江的分水岭。
主峰华顶山在天台县城东北,多悬崖、峭壁、飞瀑、林泉之胜,石梁瀑布最为著名。
隋代敕建的国清寺是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
陈隋之际高僧智顗(智者大师、天台大师)于此创立天台宗。
唐代高僧丰干、寒山、拾得均曾居此。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景云的作品,名为《画松》。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切体会和艺术创造的高度追求。

“画松一似真松树”这一句表达了画家技艺高超,将画中的松树描绘得栩栩如生,几乎与现实中的真松无异。这不仅展现了诗人对画作的赞赏,也反映出诗人对于艺术模仿自然的理解和欣赏。

“且待寻思记得无”则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诗人似乎在诉说着自己曾经有过的某种体验或情感,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都已渐行渐远,难以捕捉。

“曾在天台山上见”直接把读者带到了一个具体的地点——天台山。这里不仅是诗人眼中的一处风景,也许还承载着诗人的某种情感或故事。

“石桥南畔第三株”则具体地指出了那棵松树所在的位置,既有地方之感,又透露出诗人对这棵松树的熟悉和特别的情感。这里的“第三株”也许并非字面意义上的数字,而是诗人心中那个位置的象征。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画家笔下栩栩如生的松树,引出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追忆和情感的流露,同时也展现了诗人的艺术修养和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力。

收录诗词(3)

景云(唐)

成就

作品:《将箴》留诗三首

经历

唐朝僧人,幼通经纶,性识超悟,尤喜草书,初学张旭,久而精熟,有意外之妙。

  • 生卒年:710年七月—712年正月

相关古诗词

老僧

日照西山雪,老僧门始开。

冻瓶粘柱础,宿火陷炉灰。

童子病归去,鹿麑寒入来。

斋钟知渐近,枝鸟下生台。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溪叟

溪翁居处静,溪鸟入门飞。

早起钓鱼去,夜深乘月归。

露香菰米熟,烟煖荇丝肥。

潇洒尘埃外,扁舟一草衣。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秋夜宿淮口

露白草犹青,淮舟倚岸停。

风帆几处客,天地两河星。

树静禽眠草,沙寒鹿过汀。

明朝谁结伴,直去泛沧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青]韵

题所书黄庭经后

金粉为书重莫过,黄庭旧许右军多。

请看今日酬恩德,何似当年为爱鹅。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