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岗头鹁鸠鸣,定欲唤晴雨。
驱车指东山,山下寺亦古。
道人双眼青,雪齿起柔语。
松回万壑风,落絮趁轻舞。
日薄咏归欤,扁舟在烟渚。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中寺庙图景,通过对自然声响和僧人形象的细腻刻画,展现了诗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情感。开篇“岗头鹁鸠鸣”即设定了一个静谧而又略带预兆的氛围,“定欲唤晴雨”则透露出诗人对于天气变化的敏锐观察,既有对自然力量的尊重,也表现出对未来变化的期待。
“驱车指东山”一句,通过动作描写展示了诗人的行动和决心,而“山下寺亦古”则将景物与时间相结合,勾勒出了一个历史悠久、宁静安详的空间。紧接着,“道人双眼青,雪齿起柔语”对僧人的外貌和语言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不仅塑造了一位神态自若、口才非凡的僧人形象,也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智慧。
“松回万壑风,落絮趁轻舞”两句,则是对自然景观的进一步描绘。通过松风和落絮(即落叶或花瓣)的动态美,诗人传达了大自然在不经意间展现出的生机与活力。
最后,“日薄咏归欤,扁舟在烟渚”表达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光线的变化,诗人的情感也逐渐转向归途。这里的“咏”字使用得当,不仅传递了一种吟咏之声,也暗示了一种内心的叹息。而“扁舟在烟渚”则以一种淡远的情怀,结束了这次山中小憩。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与人文景观的精细描绘,以及对僧人的形象刻画,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态度。
不详
他乡故乡老若此,新岁旧岁穷依然。
烹茶但有二升水,沽酒初无三百钱。
惜解鸥边缆,愁分柳下襟。
柴荆方永昼,草树复连阴。
煮茗泉须沽,烧香火放深。
是中真富贵,莫受二毛侵。
大空无尽劫成尘,玄步孤高物外人。
日本国来寻彼岸,洞山林下过迷津。
流流法乳谁无分,了了教知我最亲。
一百六十三岁后,方于此塔葬全身。
一簇楼台地,嵯峨四面函。
路盘七折岭,坐对六时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