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青霞谷

背囊负丹经,花溪策绿玉。

既经琪林下,遂造仙山麓。

流水绕洞门,深松隐茅屋。

秋云寒不归,暮鸟飞相逐。

坐玩赤叶枫,行采黄花菊。

紫芝既可茹,秘检时自读。

渺矣丘中想,永怀霞外躅。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道士在青霞谷的游历与心境,充满了道家的隐逸之风和自然之美。

首句“背囊负丹经,花溪策绿玉”,开篇即展现出一位携带着丹经的道士,踏着花溪,手持绿色的竹杖,行走在山间,充满了神秘与雅致。这里的“丹经”象征着道教的修炼之道,“花溪”与“绿玉”则代表了自然界的美好与生机。

接着,“既经琪林下,遂造仙山麓”,描述了道士穿过了繁茂的琪树林,来到了仙山的脚下。这里用“琪林”和“仙山”进一步渲染了道家的仙境氛围,暗示了道士追求的超凡脱俗的生活。

“流水绕洞门,深松隐茅屋”,描绘了山谷中的清幽景象,流水潺潺,环绕着山洞的门户,而深邃的松林中隐藏着简朴的茅屋,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的宁静与和谐。

“秋云寒不归,暮鸟飞相逐”,通过秋云的寒冷与暮鸟的飞翔,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循环,同时也暗示了道士内心的平静与对自然的深深依恋。

“坐玩赤叶枫,行采黄花菊”,生动地描绘了道士在赤叶枫树下静坐观赏,行走间采摘黄菊花的情景,体现了他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融入。

“紫芝既可茹,秘检时自读”,表达了道士对紫芝的食用与对秘籍的阅读,既体现了他对自然界的亲近,也反映了他对于知识与智慧的追求。

最后,“渺矣丘中想,永怀霞外躅”,以“渺矣丘中想”表达了对尘世的淡泊与超脱,以及“永怀霞外躅”对仙境生活的向往与怀念,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与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道士在青霞谷游历的描绘,展现了道家的隐逸思想、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超凡脱俗生活的向往,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哲理。

收录诗词(716)

李云龙(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登麻姑台

结束紫霞衣,长啸出花关。

杖藜连步向何处,麻姑台上看秋山。

秋山历历翠相连,白玉楼台凌紫烟。

楼头琪花散空碧,片片吹落西风前。

我欲乘云扣仙阙,直上三峰弄明月。

长风飘落千丈泉,铁桥如烟鸟飞没。

回头还望白云衢,遥遥古木笑山都。

鲍公双燕还来否,葛令遗衣今在无。

我生本具烟霞骨,不见凌风生羽翼。

台前落日又西斜,俯拾落花长叹息。

长叹息,意迟迟,遥见麻姑彩云里。

手撚一株琼树枝,安得鸟爪搔我背,便受神鞭亦不辞。

形式: 古风

过石洞临洗耳泉

逍遥长林下,倚杖秋山麓。

石室飘紫烟,茅堂带乔木。

山鸟时一鸣,溪流凡几曲。

飞泉散成珠,澄潭碧如玉。

黄猿接臂饮,翠羽联翩浴。

清涟写晴霞,惊湍沸深竹。

奇峰竖皆倒,白石煮欲熟。

愿将浇块垒,何但清心目。

恨无赤鲤骑,飞入湖中宿。

形式: 古风

石洞山居二首(其一)

长啸谢世氛,寻云事行乐。

松下问花宫,岩间望菌阁。

度形衣薜萝,量腹进藜藿。

何知愁已老,坐见木叶落。

请附鹤上人,终然务寥廓。

形式: 古风 押[药]韵

石洞山居二首(其二)

山斋爽气饶,昨夜雨惊寝。

揽带下绳床,开窗望遥畛。

树色有浅深,山青无远近。

残云曳作衣,馀花落成锦。

行听谷鸟啼,去就山翁饮。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