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洞前春水漾桃溪,洞后数声青鸟啼。
二十四岩风雨夜,神仙过此话刀圭。
诗中的意境十分清新脱俗,开篇即以“洞前春水漾桃溪”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这里的“洞前”指的是山洞之前的地区,而“春水”则是春天特有的活泼水流,它们在“桃溪”中轻轻漾动,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
紧接着,“洞后数声青鸟啼”则将听觉体验融入景物描写。诗人在洞后的位置听到几声鸟鸣,这里的“青鸟”并非特指某种鸟类,而是泛指那些在春天活跃的鸟儿,它们的叫声(“啼”)也随着春风传递,增添了一份生机。
第三句“二十四岩风雨夜”则转换了景象,时间从白日转入夜晚,而环境由温和变为狂野。诗人提及的是一个充满风雨的夜晚,背景设在著名的“二十四岩”,这里虽未明指,但常与深山峻岭相连,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又险峻的氛围。
最后一句“神仙过此话刀圭”则带入了一丝超自然的色彩。诗人想象着在这样的风雨交加之夜,有神仙经过,并且提及了“刀圭”,这是古代用来祭祀或药用的器物,这里可能隐喻着某种超凡脱俗的境界,或者是对神秘力量的暗示。
整首诗通过对春日与风雨夜景象的描绘,以及引入神仙元素,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与超自然神秘感的深刻体验和独特把握。
不详
祖籍福建闽清,生于海南琼州,内丹理论家。南宗的实际创立者,创始金丹派南宗,金丹派南五祖之一。生卒年待考,原名葛长庚,本姓葛,名长庚。自称神霄散史,海南道人,琼山老人,武夷散人。幼聪慧,谙九经,能诗赋,长于书画,12岁时举童子科,作《织机》诗;才华横溢,著作甚丰。自幼从陈楠学丹法,嘉定五年(1212)八月秋,再遇陈楠于罗浮山,得授金丹火候诀并五雷大法
樯乌啼罢纸灰飞,神去神来人不知。
惟有金沙堆下水,东西南北任风吹。
青牛人去几千年,此道分明在眼前。
要识个中端的意,一堂风冷月婵娟。
月澹黄茅路,烟明红叶村。
有怀如阮籍,更赠一声猿。
秋风秋雨索人诗,云放千山翠色奇。
重九数来还渐近,木犀开了不曾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