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节庵冒夏暑越修涂过我苕霅情谊甚厚令闻古式无思大节不可复见而骨肉消息访问难真相对殆感慨不能为怀青灯夜语诵少陵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之句意甚惘然其归也儿曹以此为韵赋诗道别余亦作焉衰老拙恶姑写我怀且以卜后期云尔(其五)

吾女去二稚,何处吞声哭。

忠孝果何辜,神理谅未烛。

形式: 五言绝句

翻译

我的女儿离开了两个幼子,独自在何处无声地哭泣。
忠诚和孝道究竟有何过错,神明的道理恐怕也无法洞察。

注释

吾女:我的女儿。
去:离开。
二稚:两个幼子。
何处:哪里。
吞声哭:无声哭泣。
忠孝:忠诚和孝道。
果:确实。
何辜:有何过错。
神理:神明的道理。
谅:恐怕。
未烛:无法洞察。

鉴赏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的诗人牟巘所作,名为《赋得古风》。从字里行间可感受到诗人的深沉情感和对亲人离别的思念之苦。其中“吾女去二稚,何处吞声哭”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远离的女儿的思念之情,"二稚"可能指的是年幼的女儿已经长大到第二个春秋,表明时光飞逝,而亲人的分别却无从追索。"何处吞声哭"则描绘出女儿在远方含泪忍悲的场景,诗人通过这种写法传达了对女儿深切的挂念和内心的不舍。

“忠孝果何辜,神理谅未烛”两句则是诗人对道德与命运的感慨。"忠孝"在古代中国文化中被视为极高的美德,是衡量一个人品行的重要标准。诗人通过提及“忠孝”,可能是在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这种美德,或者是在表达自己对道德的追求与自我期许之间的矛盾。“神理谅未烛”则是说天命或自然法则难以理解和预测,暗示了诗人对于无法掌控的人生和命运感到无奈。

整首诗通过对亲情、美德和命运的思考,展现了一种深刻而复杂的情感世界。诗中的语言简洁有力,每一个字都承载着诗人的沉重情绪,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郁且哀伤。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这样的抒情方式常被用来表达个人对于家庭、社会和宇宙的深刻感悟。

收录诗词(408)

牟巘(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二二七~一三一一),一字献之,学者称陵阳先生,徙居湖州(今属浙江)。以父荫入仕,曾为浙柬提刑。理宗朝,累官大理少卿,以忤贾似道去官。恭宗德祐二年(一二七六)元兵陷临安,即杜门不出,隐居凡三十六年,卒年八十五。有《陵阳集》二十四卷(其中诗六卷)。事见《宋元学案》卷八○,清光绪《井研县志》卷三一有传。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清乾隆十二年周永年刻《陵阳先生集》(简称周本)、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底本诗集外之诗及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 字:献甫
  • 籍贯:井研(今属四川)

相关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