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潭

盘磴脱交荫,平坛得高岑。

高岑不可攀,哀湍激幽音。

穷源岂不得,爽气来骎骎。

灵润发山骨,沮洳下崖阴。

为问石上苔,妙理谁曾寻。

乾坤有乾溢,此水无古今。

下有灵物栖,倒影毛发森。

东州旱连岁,呼龙动云林。

顾此百丈潭,岂无三日霖。

为霖此虽能,鞭策由天心。

日暮碧云合,空山深复深。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龙潭的壮丽景象和深邃的哲理。诗人以盘旋的山路与平坦的祭坛起笔,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内心情感交织在一起。"高岑不可攀,哀湍激幽音",既展现了山峰的险峻与水流的哀婉,也暗示了探索真理之路的艰难与内心的哀愁。

接着,“穷源岂不得,爽气来骎骎”表达了对探寻真理的渴望与对清新空气的向往,象征着追求知识与真理的决心。"灵润发山骨,沮洳下崖阴"则通过生动的比喻,赞美了自然界的生机与力量,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内在精神世界的探索。

“为问石上苔,妙理谁曾寻”,诗人以石上苔藓为喻,提出对宇宙奥秘的疑问,引人深思。接下来,“乾坤有乾溢,此水无古今”揭示了自然界的永恒与变化,以及时间的流逝与不变之间的辩证关系。

“下有灵物栖,倒影毛发森”描绘了潭底的神秘生物与它们在水面的倒影,增加了画面的神秘感和生命力。最后,“东州旱连岁,呼龙动云林”表达了诗人对干旱地区的深切关怀,以及希望通过呼唤龙雨来缓解旱情的愿望。

“顾此百丈潭,岂无三日霖”则进一步强调了龙潭的神奇力量,暗示了它能够带来雨水,缓解旱灾。“为霖此虽能,鞭策由天心”点明了雨水的来源并非人力所能控制,而是上天的旨意,体现了人与自然、命运与宿命之间的深刻联系。

“日暮碧云合,空山深复深”以日落时分的景色收尾,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让人感受到自然之美与哲学思考的和谐统一。整首诗不仅描绘了龙潭的自然景观,更蕴含了对生命、宇宙、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视角和哲学洞察力。

收录诗词(272)

刘因(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初名骃,字梦骥。3岁识字,6岁能诗,10岁能文,落笔惊人。年刚20,才华出众,性不苟合。家贫教授生徒,皆有成就。因爱诸葛亮“静以修身”之语,题所居为“静修”。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应召入朝,为承德郎、右赞善大夫。不久借口母病辞官归。母死后居丧在家。至元二十八年,忽必烈再度遣使召为官,他以疾辞。死后追赠翰林学士、资政大夫、上护军、追封“容城郡公”,谥“文靖”。明朝,县官乡绅为建祠堂

  • 字:梦吉
  • 号:静修
  • 籍贯:雄州容城(今河北容城县)
  • 生卒年:1249~1293

相关古诗词

经古城

我行常山尾,高城下吾前。

按辔览形势,依依见全燕。

易水开前襟,飞狐连右肩。

遥想豪杰场,抚己增慨然。

薪人过我傍,一笑如相怜。

指城前问余,考古今几年。

沈思未及答,行歌入苍烟。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孤云

孤云生几时,冉冉何所适?

岂无昆华高,路远嗟独力。

徘徊天中央,明月为颜色。

下有幽栖士,岁宴倚青壁。

朝饮涧下泉,暮拂松间石。

相对澹忘情,倒影寒潭碧。

形式: 古风

晨起书事

苍星彗明河,三月丽朱方。

两月忽散落,一月留中央。

下有五星连,西近东少张。

仰面东北隅,流星坠綵芒。

谁令月有瘿,飘摇及吾窗。

须臾日东生,有星环四旁。

一星当日中,伫视摇晶光。

自北忽西旋,老阳已榆桑。

西北云一丝,翠晕扬清芳。

嫩云生碧藓,得句声琅琅。

俄见云有鱼,其大丈许长。

火绳纷绕之,昂然欲飞扬。

呼友与共观,此境已茫茫。

灵枢梦为病,周官梦为祥。

寤言札诸闼,庸俟知者详。

形式: 古风

游天城

径远涧随曲,崖深山渐少。

居然翠一城,四壁立如扫。

天设限仙凡,云生失昏晓。

平生万事懒,登临即轻矫。

山灵知信息,风烟久倾倒。

顾瞻困能仰,汎应习称好。

端居得萧寂,远眺碍孤峭。

乃知方寸间,别有万物表。

未须凌绝顶,胸次青已了。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