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古城

我行常山尾,高城下吾前。

按辔览形势,依依见全燕。

易水开前襟,飞狐连右肩。

遥想豪杰场,抚己增慨然。

薪人过我傍,一笑如相怜。

指城前问余,考古今几年。

沈思未及答,行歌入苍烟。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鉴赏

这首诗是元代诗人刘因所作的《经古城》。诗中描绘了诗人行至常山尾,见到高城时的感慨与思考。诗人漫步古城,回顾历史,深思古代与现今的变迁,表达了对过往岁月的沉思与对历史的敬畏之情。

首句“我行常山尾,高城下吾前”,诗人行走在常山的末端,一座高大的城墙映入眼帘,预示着接下来将要面对的历史与文化的厚重。接着,“按辔览形势,依依见全燕”描述了诗人放慢脚步,仔细观察这座古城的布局与环境,仿佛在寻找历史的痕迹,感受这片土地曾经的辉煌。

“易水开前襟,飞狐连右肩”两句,诗人以生动的比喻描绘了古城周围的地理特征,易水如同古城的前胸,飞狐则像是其右肩,形象地展现了古城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

“遥想豪杰场,抚己增慨然”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上的英雄豪杰的追忆与敬仰,以及对自己身处于这个时代,面对历史的复杂情感。

“薪人过我傍,一笑如相怜”描绘了一位老者路过诗人身旁,给予他一个温暖的笑容,似乎在以自己的经历与智慧,给予诗人一种安慰与理解。

“指城前问余,考古今几年”是老者向诗人询问关于这座古城的历史,诗人陷入了深思,思考着从古至今的漫长岁月。

最后,“沈思未及答,行歌入苍烟”表达了诗人深思之后,未能立即回答老者的询问,而是选择以歌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感慨,融入了苍茫的烟雾之中,结束了他的思考与回忆。

整首诗通过诗人行走在古城中的所见所感,展现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与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也蕴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探讨。

收录诗词(272)

刘因(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初名骃,字梦骥。3岁识字,6岁能诗,10岁能文,落笔惊人。年刚20,才华出众,性不苟合。家贫教授生徒,皆有成就。因爱诸葛亮“静以修身”之语,题所居为“静修”。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应召入朝,为承德郎、右赞善大夫。不久借口母病辞官归。母死后居丧在家。至元二十八年,忽必烈再度遣使召为官,他以疾辞。死后追赠翰林学士、资政大夫、上护军、追封“容城郡公”,谥“文靖”。明朝,县官乡绅为建祠堂

  • 字:梦吉
  • 号:静修
  • 籍贯:雄州容城(今河北容城县)
  • 生卒年:1249~1293

相关古诗词

孤云

孤云生几时,冉冉何所适?

岂无昆华高,路远嗟独力。

徘徊天中央,明月为颜色。

下有幽栖士,岁宴倚青壁。

朝饮涧下泉,暮拂松间石。

相对澹忘情,倒影寒潭碧。

形式: 古风

晨起书事

苍星彗明河,三月丽朱方。

两月忽散落,一月留中央。

下有五星连,西近东少张。

仰面东北隅,流星坠綵芒。

谁令月有瘿,飘摇及吾窗。

须臾日东生,有星环四旁。

一星当日中,伫视摇晶光。

自北忽西旋,老阳已榆桑。

西北云一丝,翠晕扬清芳。

嫩云生碧藓,得句声琅琅。

俄见云有鱼,其大丈许长。

火绳纷绕之,昂然欲飞扬。

呼友与共观,此境已茫茫。

灵枢梦为病,周官梦为祥。

寤言札诸闼,庸俟知者详。

形式: 古风

游天城

径远涧随曲,崖深山渐少。

居然翠一城,四壁立如扫。

天设限仙凡,云生失昏晓。

平生万事懒,登临即轻矫。

山灵知信息,风烟久倾倒。

顾瞻困能仰,汎应习称好。

端居得萧寂,远眺碍孤峭。

乃知方寸间,别有万物表。

未须凌绝顶,胸次青已了。

形式: 古风

游源泉

丛祠郁苍翠,万古藏清幽。

泠然石上足,不逐苍波流。

长风索我御,欲举仍迟留。

白云何山来,相对亦悠悠。

形式: 古风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