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寺留题

松杉疏瘦簇山根,楼殿参差对郭门。

不惜马蹄来北寺,为怜熊耳在西轩。

云生石砌摇寒影,泉汲铜瓶露冻痕。

迁客频来何所得,一丛修竹拂吟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幽静的山寺景象,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此地之美的赞赏和留恋。

“松杉疏瘦簇山根”一句,以松杉树为主体,形容其生长在山腰间,不太茂密,但却紧密环绕着山根。这里通过对植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古朴的氛围。

“楼殿参差对郭门”则是从建筑角度切入,描述了寺庙内楼阁错落有致,与外部的城门相对峙。这里的“参差”形容建筑物高低不一,给人以层次感和深远感。

接下来的两句,“不惜马蹄来北寺,为怜熊耳在西轩”,则是从人物活动的角度出发。诗人表达了自己不惜长途跋涉而来到这所北寺,也怜悯那些在西轩留宿的人。这两句中,“马蹄”与“熊耳”都是对环境细节的刻画,生动传神。

“云生石砌摇寒影,泉汲铜瓶露冻痕”一段,更是通过对自然现象和生活细节的描写,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这里,“云生石砌”指的是山间云雾与石墙相互作用的景致;“摇寒影”则是形容树木在风中摇曳所投下的阴影带来的清凉感觉。而“泉汲铜瓶露冻痕”则描绘了取水时,铜瓶上凝结的冰痕,透露出冬日的严寒。

最后,“迁客频来何所得,一丛修竹拂吟魂”表达了诗人作为游子,对这片美丽景色无限留恋之情。这里的“一丛修竹”形容的是寺院中的一小丛整齐的竹子,而“拂吟魂”则是说这些竹子似乎能触摸到诗人的灵魂,表达了诗人对这片土地深厚的情感。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与自然合一的意境。

收录诗词(670)

王禹偁(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散文家。汉族,晚被贬于黄州,世称王黄州。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后贬知黄州,又迁蕲州病死。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词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格调清新旷远。著有《小畜集》

  • 字:元之
  • 籍贯: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
  • 生卒年:954—1001

相关古诗词

与嘉祐同游宝应寺

滁阳领郡经三月,宝应游山始一回。

屐齿免忧岩下折,簿书长苦案头堆。

潾潾泉石吟魂健,漠漠烟岚病眼开。

尽日引渠寻胜境,读碑看篆扫苍苔。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中元夜宿馀杭仙泉寺留题

祭庙回来略问禅,苏墙莎径碧山前。

风疏远磬秋开讲,水响寒车夜救田。

蓝绶有香花菡萏,竹窗无寐月婵娟。

自惭政术贻枯旱,忍卧松阴漱石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中牟县旅舍喜同年高绅著作见访

古县日初沉,轺车忽见寻。

不将迁客累,方认故人心。

无酒销寒漏,挑灯听远砧。

郏郊千里路,并辔未妨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中秋月

明可鉴秋毫,供吟属我曹。

隔年方得见,终夕敢辞劳。

冷向天心白,清临露掌高。

霜台相照处,寒色满蓝袍。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豪]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