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禅者游南岳

忽随南棹去衡阳,谁住江边树下房。

尘梦是非都觉了,野云心地更何妨。

渐临瀑布听猿思,却背岣嵝有雁行。

想到中峰上层寺,石窗秋霁见潇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忽然随着南方的船离开去往衡阳,谁居住在江边那树下的房子里。
红尘中的梦境与是非都已醒悟明了,野外云游的心境又何惧何妨。
渐渐接近瀑布边听到猿猴的啼叫声引起思绪,转身背向岣嵝山只见雁群排成行。
想象中登上中峰的高层寺庙,透过石窗在秋雨初晴时望见潇水和湘江。

注释

忽随:忽然跟随。
南棹:南方的船。
衡阳:地名,湖南衡阳。
谁住:谁居住。
江边:江的旁边。
树下房:树木下的房屋。
尘梦:比喻世俗的虚幻生活如梦。
是非:对错,纷争。
都觉了:全都觉悟明白。
野云:野外飘荡的云,比喻自由不羁的心境。
心地:心境,心情。
渐临:逐渐接近。
瀑布:水流从悬崖陡坡倾泻而下的地方。
听猿思:听着猿猴的叫声引发思绪。
却背:转身背对着。
岣嵝:岣嵝山,位于湖南。
雁行:雁群飞行的队列。
想到:心中想象。
中峰:山的中央高峰。
上层寺:山顶上的寺庙。
石窗:石制的窗户。
秋霁:秋天雨后放晴。
潇湘:潇水和湘江,代指湖南地区。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禅者的旅程,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将自然景观与心灵状态相结合,展现了禅者超脱尘世、追求精神境界的生活态度。

"忽随南棹去衡阳,谁住江边树下房。"

这两句通过对比手法,表现出禅者的自由自在,与世俗生活的割离。"南棹"指的是船桨,"衡阳"是古代地名,位于湖南省境内,这里象征着禅者远行的方向。"谁住江边树下房"则暗示了普通人对于安稳生活的向往,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禅者的流浪生涯。

"尘梦是非都觉了,野云心地更何妨。"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尘世幻象的清醒认识和超然物外的心境。"尘梦"指的是凡间的迷茫与束缚,而"野云"则代表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心灵状态。

"渐临瀑布听猿思,却背岣嵝有雁行。"

这两句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传达了禅者的孤独感受和超脱尘世的情怀。"渐临瀑布"描绘了一种静谧而又壮丽的自然景象,而"听猿思"则传递出一种悲凉与寂寞;"却背岣嵝有雁行"则表达了禅者背离尘世纷扰,追寻精神上的自由。

"想到中峰上层寺,石窗秋霁见潇湘。"

这两句则是诗人对禅者的最终归宿的想象。"中峰上层寺"隐喻着禅者心灵的皈依之所,而"石窗秋霁见潇湘"则描绘了一种超然物外、心境澄明的景象,"潇湘"特指湖南省南部一带,这里代表了禅者的精神家园。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禅者生活状态的描写,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心灵自由与宁静的生活态度。

收录诗词(816)

齐己(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晚年自号衡岳沙门,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 籍贯:湖南长沙宁乡县祖塔乡
  • 生卒年:863年—937年

相关古诗词

夏云曲

红嵯峨,烁晚波,乖龙慵卧旱鬼多。

爞爞万里压天堑,飏雷电光空闪闪。

好雨不雨风不风,徒倚穹苍作岩险。

男巫女觋更走魂,焚香祝天天不闻。

天若闻,必能使尔为润泽,洗埃氛,而又变之成五色。

捧日轮,将以表唐尧虞舜之明君。

形式: 古风

夏日荆渚书怀

嵩岳去值乱,匡庐回阻兵。

中途息瓶锡,十载依公卿。

不那猿鸟性,但怀林泉声。

何时遂情兴,吟绕杉松行。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浮云行

大野有贤人,大朝有圣君。

如何彼浮云,掩蔽白日轮。

安得东南风,吹散八表外。

使之天下人,共见尧眉彩。

形式: 古风

耕叟

春风吹蓑衣,暮雨滴箬笠。

夫妇耕共劳,儿孙饥对泣。

田园高且瘦,赋税重复急。

官仓鼠雀群,共待新租入。

形式: 古风 押[缉]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