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一百一十七首(其八十)

八月十五中秋节,人皆竞赏天边月。

心月孤圆自不知,不涉圆亏光影灭。

马师父子错商量,拂袖便行犹未彻。

诸人还见心月么,急著眼看,重重金屑。

形式: 偈颂

翻译

在八月十五中秋佳节,人们争相欣赏天边的明月。
我心中的月亮孤独圆满,却无人察觉,不关乎盈亏,只有光影消失时。
马师父子的见解有误,他们未能理解,于是拂袖而去,但问题并未解决。
你们看到我心中的月亮了吗?它深藏不露,就像重重叠叠的金色尘埃。

注释

中秋:农历八月十五,中国传统节日,以赏月、吃月饼为主。
天边月:指明亮的满月,象征团圆和美好。
心月孤圆:比喻内心深处的情感或理想,独自圆满,不为人知。
拂袖:古代表示生气或不屑一顾的动作,此处指马师父子的离开。
金屑:比喻微小而珍贵的事物,这里可能暗示内心的隐秘情感。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禅宗僧人释绍昙所作的偈颂,以中秋节赏月为引,寓言深刻。诗中描述了人们在中秋之夜争相欣赏天边明亮的月亮,然而诗人认为,人们的心中的明月——即内心世界的宁静和智慧——往往被忽视,不因外界的圆满或缺损而有所改变。他批评马师父子未能深入理解这个道理,只是表面应景,没有触及内心的修行。

"心月孤圆自不知,不涉圆亏光影灭",这两句强调了内在精神的独立与恒常,不受外在环境影响。"马师父子错商量,拂袖便行犹未彻",则暗示他们仅停留在表象的层面,没有真正领悟到修行的真谛。

最后两句"诸人还见心月么,急著眼看,重重金屑",通过比喻,指出人们应该专注于内心,而非被外在的繁华(如金屑)所迷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见到心中的明月。

总的来说,这首诗寓教于乐,借中秋赏月之景,引导读者反思内在修行的重要性。

收录诗词(891)

释绍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理宗淳祐九年(一二四九),住庆元府佛陇□□禅寺。景定元年(一二六○),住平江府法华禅寺。五年,住庆元府雪窦资圣禅寺。度宗咸淳五年(一二六九),住庆元府瑞岩山开善禅寺。元成宗元贞三年卒。有《希叟绍昙禅师语录》一卷、《希叟绍昙禅师广录》七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居径《拜呈日本国栗棘庵诸位尊属禅师》。诗,以辑自《语录》《广录》者及其中单编之偈颂编为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 字:希叟
  • 生卒年:?~一二九七

相关古诗词

偈颂一百一十七首(其七十九)

人从福州来,接得江西信。

报道雪峰木毬,辊入育王鳗井。

怒浪翻空,鱼龙乞命。

秋风吹落惺惺石上,惊触主人翁酣睡醒。

掀眉一笑千峰静。

形式: 偈颂

偈颂一百一十七首(其七十七)

雨足龙闲,年丰民乐。袖出刈禾镰,大地全收却。

归来十二峰前,别甑炊香,明玑满钵。

喂饱活衲僧,曲肱酣睡著。

佛法身心烂似泥,哑,医无药。

形式: 偈颂

偈颂一百一十七首(其七十六)

六月苦炎热,蜡人何似生。

火云烹得解,解后却完全。

堪笑云门老,杲掣风颠,通身臭汗。

微凉生殿阁,打失鬼精魂。

要会诸佛出身处,驴年驴年。

形式: 偈颂

偈颂一百零二首(其八十七)

放下著,莫妄想。无孔铁槌,半斤八两。

面门抛掷,土旷人稀。

堪笑赵州无业,一味凤林吒之。

形式: 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