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

茆屋寒初重,无眠对烛光。

疏砧何处月,残叶满庭霜。

揽物惊时改,供愁有夜长。

空馀强学志,抚卷视茫茫。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鉴赏

这首《寒夜》由明代诗人文徵明所作,描绘了一幅深秋夜晚的凄清画面,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感慨。

首句“茆屋寒初重”,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寒气初浓的茅草屋景象,暗示了季节的变换和环境的冷寂。接着,“无眠对烛光”一句,直接点明了诗人的状态——在寒冷的夜晚难以入眠,只能对着烛光独自思考,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

“疏砧何处月,残叶满庭霜”两句,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静谧与凄凉。远处传来稀疏的捣衣声,与高悬的明月形成对比,而庭院中铺满了霜白的落叶,更添了几分萧瑟之感。这两句通过听觉与视觉的双重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寒意与孤独的夜晚场景。

“揽物惊时改,供愁有夜长”则表达了诗人面对自然变化与时间流逝的感慨。他通过观察周围的事物,感受到了时光的流转,内心涌起的愁绪似乎也随着夜的延长而愈发浓烈。这种对时间流逝的敏感感知,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短暂与无常的深刻体悟。

最后,“空馀强学志,抚卷视茫茫”两句,揭示了诗人在困境中的坚持与无奈。尽管外界环境严酷,内心充满愁苦,但诗人仍然保持着学习的意志,试图从书籍中寻找慰藉。然而,面对茫茫书海,他不禁感到迷茫,似乎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迷失了方向。这一细节不仅展现了诗人的坚韧品格,也流露出一丝淡淡的哀愁。

综上所述,《寒夜》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内心独白,展现了诗人面对寒冷夜晚时的孤独、感慨以及对生命的思考,是一首富有情感深度和哲理意味的佳作。

收录诗词(820)

文徵明(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名壁(或作璧)。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 字:徵明
  • 籍贯:因先世衡山
  • 生卒年: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

相关古诗词

题竹寄履仁(其一)

西斋半日雨浪浪,雨过新梢出短墙。

尘土不飞人迹断,碧阴添得晚窗凉。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阳]韵

题竹寄履仁(其二)

竹间佳兴属王猷,竹外风烟写素秋。

市散人间诗欲就,一帘疏雨入西楼。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尤]韵

题画(其一)

碧山渺渺隔晴川,古树垂藤锁翠烟。

野鹿衔花时隐见,石桥无路访神仙。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

题画(其二)

秋清山木夜苍苍,月出波平断岸长。

千古高情苏子赋,东风谁更说周郎。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