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瓢(其二)

一席茅庵百衲身,山高无日照窗尘。

雪松挺翠能禁冷,霜叶堆红岂是春。

瓦罐汲泉便北并,木盘分米赠西邻。

补瓢留得青蚨在,自笑痴心也济贫。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简朴而坚韧的生活状态与精神境界。首联“一席茅庵百衲身,山高无日照窗尘”以朴素的语言勾勒出僧人居住环境的简陋与清幽,同时也暗示了僧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山高而无日光照耀,窗户积满灰尘,却并未影响到僧人的内心世界,反而衬托出其与世隔绝、超然物外的修行状态。

颔联“雪松挺翠能禁冷,霜叶堆红岂是春”运用自然界的景象来象征僧人的品格与精神。雪松在严寒中依然挺拔翠绿,象征着僧人面对逆境时的坚韧不屈;霜叶虽红,但并非春天的标志,暗示了僧人对世俗繁华的淡泊,以及对真我本性的坚守。

颈联“瓦罐汲泉便北并,木盘分米赠西邻”展现了僧人生活的简朴与和谐。瓦罐汲水、木盘分米,这些日常生活的细节,既体现了僧人对物质的淡泊,又展现了其与周围环境及邻居之间的和谐关系,传递出一种朴素而温暖的人际交往态度。

尾联“补瓢留得青蚨在,自笑痴心也济贫”则表达了僧人虽身处简陋,但心怀慈悲,乐于助人的高尚情操。补瓢留下的青蚨(古代货币单位),虽微不足道,却足以体现僧人济贫救困的善心。自嘲“痴心”,实则是对自身行为的谦逊与自省,更彰显了其人格的高尚与纯粹。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和日常生活细节,展现了僧人超凡脱俗的生活态度和高尚的精神境界,传达了对简朴生活、和谐人际关系以及无私奉献的赞美与推崇。

收录诗词(15)

宗林(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明僧。俗姓宋。居杭州安隐、净慈间。嘉靖初至京师,居香山。工诗,有《浮生梦幻篇》、《香山梦寐集》

  • 字:大章
  • 号:朽庵
  • 籍贯:浙江馀姚

相关古诗词

乐归田园十咏(其一)归去来兮至觉今是而昨非

宦海漂流久见几,故园荒废正思归。

往迷来悟心方乐,投老寻闲愿不违。

新别庙堂无怅恨,旧栽松菊有光辉。

池鱼羁鸟还渊薮,童子何劳讲是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乐归田园十咏(其二)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欲知归去好前程,每对征夫问一声。

茅屋几家门尚掩,茫茫天地未分明。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

乐归田园十咏(其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梨栗诗书责子孙,菊松瓜菜乐乾坤。

养高不受重来诏,谁敢闲敲处士门。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元]韵

乐归田园十咏(其四)策扶老以流憩至抚孤松而盘桓

扶老手携杖,观幽眼见山。

归林飞鸟倦,出岫断云闲。

松下寻诗去,溪边载酒还。

昔年车马路,今日没相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