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形式: 古风

翻译

兵车辚辚,战马萧萧,出征士兵弓箭各自佩在腰。
爹娘妻子儿女奔跑来相送,行军时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以致看不见咸阳桥。
拦在路上牵着士兵衣服顿脚哭,哭声直上天空冲入云霄。
路旁经过的人询问行人怎么回事,行人只说官府征兵实在太频繁。
有的人十五岁到黄河以北去戍守,便是四十岁还要被派到到河西去营田。
从军出征时尚未成丁,还要里长替裹头巾,回来时已经满头白发,却仍要去戍守边疆。
边疆战士血流成河,皇上开拓边疆的念头还没停止。
您没听说汉家华山以东两百州,千村万寨野草丛生田地荒芜。
即使有健壮的妇女手拿锄犁耕种,田土里的庄稼也是东倒西歪不成行。
更何况关中的士兵能顽强苦战,像鸡狗一样被赶上战场卖命。
尽管长者询问,征人哪里敢诉说心中的冤屈愤恨?
就像今年冬天,还没有停止征调函谷关以西的士兵。
县官紧急地催逼百姓交租税,租税从哪里出?
百姓相信生男孩是坏事情,反而不如生女孩好。
生下女孩还能够嫁给近邻,生下男孩只能战死沙场埋没在荒草间。
你没看见在那青海的边上,自古以来战死士兵的白骨无人掩埋。
那里的新鬼含冤旧鬼痛哭,阴天冷雨时凄惨哀叫声不断。

注释

辚辚:车轮声。
《诗经·秦风·车辚》:“有车辚辚”。
萧萧:马嘶叫声。
行人:指被征出发的士兵。
耶:通假字,同“爷”,父亲。
走:奔跑。
咸阳桥:指便桥,汉武帝所建,故址在今陕西咸阳市西南,唐代称咸阳桥,唐时为长安通往西北的必经之路。
干:冲。
过者:过路的人,这里是杜甫自称。
但云:只说点行频:频繁地点名征调壮丁。
或:不定指代词,有的、有的人。
防河:当时常与吐蕃发生战争,曾征召陇右、关中、朔方诸军集结河西一带防御。
因其地在长安以北,所以说"北防河"。
西营田:古时实行屯田制,军队无战事即种田,有战事即作战。
"西营田"也是防备吐蕃的。
里正:唐制,每百户设一里正,负责管理户口。
检查民事、催促赋役等。
裹头:男子成丁,就裹头巾,犹古之加冠。
古时以皂罗(黑绸)三尺裹头,曰头巾。
新兵因为年纪小,所以需要里正给他裹头。
还:还(huán)。
边庭:边疆。
武皇:汉武帝刘彻。
唐诗中常有以汉指唐的委婉避讳方式。
这里借武皇代指唐玄宗。
唐人诗歌中好以“汉”代“唐”,下文“汉家”也是指唐王朝。
开边:用武力开拓边疆。
汉家:汉朝。
这里借指唐。
山东:崤山或华山以东。
古代秦居西方,秦地以外,统称山东。
荆杞:荆棘与杞柳,都是野生灌木。
陇亩:田地。
陇,通“垄”,在耕地上培成一行的土埂,田埂,中间种植农作物。
无东西:不分东西,意思是行列不整齐。
况复:更何况。
秦兵:指关中一带的士兵。
耐苦战--能顽强苦战。
这句说关中的士兵能顽强苦战,像鸡狗一样被赶上战场卖命。
长者:即上文的道旁过者,也指有名望的人,即杜甫。
征人敬称他为长者。
役夫敢申恨:征人自言不敢诉说心中的冤屈愤恨。
这是反诘语气,表现士卒敢怒而不敢言的情态。
役夫:行役的人。
敢:敢:怎么敢。
且如:就如。
关西:当时指函谷关以西的地方。
这两句说,因为对吐蕃的战争还未结束,所以关西的士兵都未能罢遣还家。
县官:官府。
比邻:近邻。
青海头:即青海边。
这里是自汉代以来,汉族经常与西北少数民族发生战争的地方。
唐初也曾在这一带与突厥、吐蕃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烦冤:愁烦冤屈。
啾啾:象声词,形容凄厉的哭叫声。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战争带来的悲惨画面,通过对比和谐音手法来强调战争的残酷与人民的痛苦。开篇即以"车辚辚,马萧萧"营造出一派兵车行进的声音景象,同时也映射出战事紧急、人心惶惶的情状。"行人弓箭各在腰"则突显了战争的紧张气氛,每个人都带着武器随时准备战斗。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用咏叹之声描绘出家属送别的情景,其中"耶娘"一词传达出了北方妇女特有的情感和语调。"尘埃不见咸阳桥"则是因为兵马行走所扬起的尘土遮蔽了视线,反映出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冲击。

"牵衣顿足阑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中,"牵衣顿足"形象地表达了妇女在送别时的不舍与痛苦,而"哭声直上干云霄"则将这份悲伤推向高空,让人感受到战争给家庭带来的无尽哀嚣。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通过行人的回答和旁观者的提问,展示了战事的残酷与士兵们的无奈。"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表明了士兵年轻时就投入战争,到老还在戍边,不得安宁。"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则是对这份无尽戍守的悲哀。

"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一句,通过"边亭"这一具体场所,将战事的惨烈与统治者的野心联系起来。"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则是对历史上广大疆域内人民生活困苦的描绘,其中"荆杞"象征着荒凉和贫瘠。

随后的几句进一步强调了战争带来的灾难。"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表明即便是健康的妇女也无法在战乱中维持正常的农耕生活;"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则用强烈的对比手法,将士兵们的命运与家畜相提并论,显示战争给人带来的动物化。

最后几句"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是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则是在质问战争的意义和代价,同时也揭示了战乱下人民的困顿生活,以及对生命的轻视与牺牲。

诗的最后两句"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用灵异的笔触,表现出战争留下的亡魂无法超脱痛苦和怨恨,形成一种超自然的悲哀氛围。

收录诗词(1462)

杜甫(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草堂纪念

  • 字:子美
  • 籍贯: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
  • 生卒年:712-770

相关古诗词

别张十三建封

尝读唐实录,国家草昧初。

刘裴建首义,龙见尚踌躇。

秦王拨乱姿,一剑总兵符。

汾晋为丰沛,暴隋竟涤除。

宗臣则庙食,后祀何疏芜。

彭城英雄种,宜膺将相图。

尔惟外曾孙,倜傥汗血驹。

眼中万少年,用意尽崎岖。

相逢长沙亭,乍问绪业馀。

乃吾故人子,童丱聊居诸。

挥手洒衰泪,仰看八尺躯。

内外名家流,风神荡江湖。

范云堪晚友,嵇绍自不孤。

择材征南幕,湖落回鲸鱼。

载感贾生恸,复闻乐毅书。

主忧急盗贼,师老荒京都。

旧丘岂税驾,大厦倾宜扶。

君臣各有分,管葛本时须。

虽当霰雪严,未觉栝柏枯。

高义在云台,嘶鸣望天衢。

羽人埽碧海,功业竟何如。

形式: 古风

别李义

神尧十八子,十七王其门。

道国洎舒国,督唯亲弟昆。

中外贵贱殊,余亦忝诸孙。

丈人嗣三叶,之子白玉温。

道国继德业,请从丈人论。

丈人领宗卿,肃穆古制敦。

先朝纳谏诤,直气横乾坤。

子建文笔壮,河间经术存。

尔克富诗礼,骨清虑不喧。

洗然遇知几,谈论淮湖奔。

忆昔初见时,小襦绣芳荪。

长成忽会面,慰我久疾魂。

三峡春冬交,江山云雾昏。

正宜且聚集,恨此当离尊。

莫怪执杯迟,我衰涕唾烦。

重问子何之,西上岷江源。

愿子少干谒,蜀都足戎轩。

误失将帅意,不如亲故恩。

少年早归来,梅花已飞翻。

努力慎风水,岂惟数盘飧。

猛虎卧在岸,蛟螭出无痕。

王子自爱惜,老夫困石根。

生别古所嗟,发声为尔吞。

形式: 古风 押[元]韵

别李秘书始兴寺所居

不见秘书心若失,及见秘书失心疾。

安为动主理信然,我独觉子神充实。

重闻西方止观经,老身古寺风泠泠。

妻儿待我且归去,他日杖藜来细听。

形式: 古风

别唐十五诫因寄礼部贾侍郎

九载一相逢,百年能几何。

复为万里别,送子山之阿。

白鹤久同林,潜鱼本同河。

未知栖集期,衰老强高歌。

歌罢两悽恻,六龙忽蹉跎。

相视发皓白,况难驻羲和。

胡星坠燕地,汉将仍横戈。

萧条四海内,人少豺虎多。

少人慎莫投,多虎信所过。

饥有易子食,兽犹畏虞罗。

子负经济才,天门郁嵯峨。

飘飖适东周,来往若崩波。

南宫吾故人,白马金盘陀。

雄笔映千古,见贤心靡他。

念子善师事,岁寒守旧柯。

为吾谢贾公,病肺卧江沱。

形式: 古风 押[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