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身世足堪悲,空房卧病时。
卷帘花雨滴,扫石竹阴移。
已觉生如梦,堪嗟寿不知。
未能通法性,讵可免支离。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长安时的卧病之境,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察,抒发了生命如梦、寿命无常以及对佛法真理未能深刻理解的感慨。
首句“身世足堪悲”表达了诗人对于自身处境和世事变迁的哀伤之情。紧接着,“空房卧病时”则具体描绘了诗人孤独且生病在床的情形,给人以凄凉之感。
第三句“卷帘花雨滴”中,“卷帘”暗示着诗人希望从室内的封闭空间望向外界,但又被病痛所困,不便出行。花瓣随雨滴落,营造了一种静谧而又有些哀伤的情境。
“扫石竹阴移”则是诗人的细腻观察,他注意到了即使在卧病之中,也能感受到窗外竹叶的阴凉,以及石地上被扫过的迹象,显示了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和感受。
“已觉生如梦”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短暂、无常的一种超脱感。接着,“堪嗟寿不知”则是对生命长度不明确的慨叹,流露出一种人生无常的情感。
最后两句“未能通法性,讵可免支离”中,“法性”指的是佛教中的真理或宇宙的本质。诗人自认为尚未能够彻底理解这些深奥的道理,因此感到自己与宇宙和谐统一的状态还很遥远,从而引发了对“支离”(即精神上的孤独与迷茫)的担忧。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生病在床的个人体验,触及到了生命、佛法以及人世间的种种无常。诗人的情感世界丰富而深刻,同时也表现出了对宇宙真理的追求和对精神寄托的渴望。
不详
诗僧。幼出家,代宗大历初至杭州华严寺,师华严宗僧人守真。归越州开元寺后,又从昙一学《四分律》。大历、贞元间以能诗闻名于江南,与诗人皎然齐名,时称会稽二清。与当时诗人交往频繁。晚年住襄州辨觉寺,约卒于宪宗元和间。《宋高僧传》卷十五有传,另参《唐才子传》卷三。其诗多送别赠答及行旅抒怀之作。《全唐诗》存诗1卷
十年劳负笈,经论化中朝。
流水知乡近,和风惜别遥。
云山零夜雨,花岸上春潮。
归卧南天竺,禅心更寂寥。
禅意归心急,山深定易安。
清贫修道苦,孝友别家难。
雪路侵溪转,花宫映岳看。
到时瞻塔暮,松月向人寒。
佳期曾不远,甲第即南邻。
惠爱偏相及,经过岂厌频。
秋寒林叶动,夕霁月华新。
莫话羁栖事,平原是主人。
往年分首出咸秦,木落花开秋又春。
江客不曾知蜀路,旅魂何处访情人。
当时望月思文友,今日迎骢见近臣。
多羡二龙同汉代,绣衣芸阁共荣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