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去杭十六年而复来,留二年而去。平生自觉出处老少,粗似乐天,虽才名相远,而安分寡求,亦庶几焉。三月六日,来别南北山诸道人,而下天竺惠净师以丑石赠行作三绝句(其三)

在郡依前六百日,山中不记几回来。

还将天竺一峰去,欲把云根到处栽。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

翻译

在这郡任职已将近六百天,
山中的日子,记不清究竟有多少回。

注释

在郡:在官署或郡县任职。
依前:已经。
六百日:大约六百天。
山中:指山里的生活。
不记:难以记得清楚。
还:再。
将:携带。
天竺:古代对印度的称呼。
一峰:一座山峰。
去:离开。
欲:想要。
云根:山石底部,象征着山的根基。
到处:各处。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思想家苏轼的作品,充分体现了他超脱世俗、胸怀壮志的情怀。诗人在开篇即以“郡依前六百日”、“山中不记几回来”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对时间流逝漠然置之的态度,既有着无常岁月感慨,又不失一种出世脱俗的情怀。

接着,“还将天竺一峰去,欲把云根到处栽”则透露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以及他那不满足于现状、渴望探索更高境界的精神追求。这里的“天竺一峰”是指长安城南的终南山,古代道教名山之一,而“云根”则象征着超凡脱俗之处。这两句表明诗人不仅要到达那片圣地,还想将那种精神状态和境界带给他人,这是一种高尚的情操与理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我生命历程的回顾,展现了苏轼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生活态度,以及他那不羁的思想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同时,诗中也蕴含着一种对友人、师门的眷恋之情和对美好事物的无限留恋。这正是苏轼性格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既有豪放不羁的一面,也有温婉细腻的情怀。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和林子中待制

两翁留滞各皤然,人笑迂疏老更坚。

共把鹅儿一樽酒,相逢卵色五湖天。

江边遗爱啼斑白,海上先声入管弦。

早晚渊明赋归去,浩歌长啸老斜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次韵答黄安中兼简林子中

老去心灰不复然,一麾江海意方坚。

那堪黄散付子度,空羡苏杭养乐天。

病肺一春难白酒,别肠三夜绕朱弦。

群仙正欲吾归去,共把清风借玉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留别蹇道士拱辰

黑月在浊水,何曾不清明。

寸田满荆棘,梨枣无从生。

何时返吾真,岁月今峥嵘。

屡接方外士,早知俗缘轻。

庚桑托鸡鹄,未肯化南荣。

晚识此道师,似有宿世情。

笑指北山云,诃我不归耕。

仙人汉阴、马,微服方地行。

咫尺不往见,烦子通姓名。

愿持空手去,独控横江鲸。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元祐六年六月,自杭州召还,汶公馆我于东堂,阅旧诗卷,次诸公韵三首(其一)

半熟黄粱日未斜,玉堂阴合手栽花。

却寻三十年前味,未饭钟时已饭茶。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