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祐六年六月,自杭州召还,汶公馆我于东堂,阅旧诗卷,次诸公韵三首(其一)

半熟黄粱日未斜,玉堂阴合手栽花。

却寻三十年前味,未饭钟时已饭茶。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麻]韵

翻译

半熟的米饭太阳还未西斜,玉堂内阴凉处亲手种花。
再去寻找三十年前的记忆,还没到正餐时间就已泡起了茶。

注释

半熟:指米饭尚未完全煮熟。
黄粱:泛指米饭。
日未斜:太阳还没有落山。
玉堂:古代官署名或贵族的住宅,这里指有阴凉的厅堂。
阴合:阴凉处。
手栽花:亲手种植的花。
却寻:回头寻找。
三十年前味:过去的回忆或旧时光的味道。
未饭钟时:还没到正餐的时间。
已饭茶:已经以茶代餐。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巨匠苏轼的作品,从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特有的怀旧与淡定情操。诗中“半熟黄粱日未斜,玉堂阴合手栽花”两句描绘出一个安静的午后景象,阳光透过树梢照在尚未完全成熟的谷物上,而室内则是细雨如丝,诗人轻手栽培着庭中的花朵。这不仅展示了诗人的生活情趣,更体现了一种对自然和谐共生的态度。

“却寻三十年前味”一句,则显露出诗人对过往时光的深切怀念。这里的“味”字,不单指味觉上的享受,更包含着对过去美好记忆的情感寄托。这也反映出苏轼在长期的仕途生涯中,对个人生活和情感世界的珍视。

最后,“未饭钟时已饭茶”一句,透露出诗人超然物外的心境。在传统社会中,钟表标志着时间的流逝,而“未饭钟时”意味着时间尚早,但诗人已经开始品饮茶水,这里的“饭茶”并非简单的饮食行为,而是体现了诗人对生活节奏的一种自我调适和选择。它显示出苏轼在面对世俗纷扰时,依然能保持一份超脱与从容。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苏轼的高超艺术造诣,更透露出他那颗宁静致远的心。在这平和而深邃的诗句之间,我们仿佛可以听见历史的回音,感受到那个时代文学巨匠的情感波澜。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元祐六年六月,自杭州召还,汶公馆我于东堂,阅旧诗卷,次诸公韵三首(其二)

梦觉还惊屧响廊,故人来炷影前香。

鬓须白尽成何事,一帖空存老遂良。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阳]韵

元祐六年六月,自杭州召还,汶公馆我于东堂,阅旧诗卷,次诸公韵三首(其三)

尺一东来唤我归,衰年已迫故山期。

文章曹植今堪笑,却卷波澜入小诗。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破琴诗,并叙

破琴虽未修,中有琴意足。

谁云十三弦,音节如佩玉。

新琴空高张,丝声不附木。

宛然七弦筝,动与世好逐。

陋矣房次律,因循堕流俗。

悬知董庭兰,不识无弦曲。

形式: 古风

书破琴诗后,并叙

此身何物不堪为,逆旅浮云自不知。

偶见一张闲故纸,便疑身是永禅师。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