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酬子文师

门静孤云去复还,讲馀他虑绝相关。

遗名懒住城中寺,招隐曾居海畔山。

卧疾雪房苔色老,行禅秋径树阴闲。

玄机共了心无事,相见宁愁鬓渐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翻译

门静孤云来去自由,讲经后心中杂念全消。
不愿在城市寺庙留名,过去曾在海边山林隐居。
病中独卧雪屋,苔藓斑驳,秋日行禅小径树荫宁静。
悟透玄理后内心平静如水,相见时何须忧虑两鬓渐生白发。

注释

门静:安静的门。
孤云:孤独的云彩。
讲馀:讲经之后。
他虑:其他忧虑。
绝相关:完全无关。
遗名:留下名声。
城中寺:城市中的寺庙。
招隐:招引隐士。
海畔山:海边的山林。
卧疾:卧病在床。
雪房:积雪的小屋。
苔色老:苔藓颜色深沉。
行禅:行走禅修。
树阴闲:树荫下的宁静。
玄机:深奥的道理。
共了:完全理解。
心无事:内心平静。
宁愁:何必忧虑。
鬓渐斑:鬓角渐生白发。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智圆所作的《次韵酬子文师》。诗人以孤云自比,描绘了一个宁静的禅修生活场景。"门静孤云去复还",形象地写出禅院的清寂,孤云来去自如,象征着心境的淡泊与自在。"讲馀他虑绝相关",表达了诗人专注于修行,摒弃世俗杂念的状态。

"遗名懒住城中寺",表现了诗人对名利的淡漠,更愿意在远离尘世的山林中过着简朴的生活。"招隐曾居海畔山",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归隐的选择,暗示着诗人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向往。

"卧疾雪房苔色老,行禅秋径树阴闲",通过描绘病榻上的静思和禅行时的闲适环境,展现了诗人即使身患疾病,仍能保持内心的宁静与禅意。

最后两句"玄机共了心无事,相见宁愁鬓渐斑",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深入领悟,认为内心的平静超越了外在的岁月流逝,即使白发增多,与朋友相见也无需为时光荏苒而忧虑。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禅修生活为背景,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的禅者情怀。

收录诗词(415)

释智圆(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宋初天台宗山外派重要的诗文僧。他隐居西湖孤山多年而卒,后人因称其为“孤山法师”。虽为佛徒,但颇爱好儒学,喜为诗文,是唐中叶至宋初儒释道三家学说相互渗透的时代潮流下,致力于儒释相通的学

  • 籍贯:,字无外,自号中庸子,或称潜夫,俗家姓徐,钱塘(今浙江杭州)
  • 生卒年:976~1022

相关古诗词

次韵酬邻僧昼上人

居止闲相近,临流野色分。

深秋山共见,清夜磬交闻。

静榻移明月,疏帘卷暮云。

相于别有趣,冷淡况同群。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文]韵

次韵酬明上人

养病孤山下,消摇任野情。

闲门浸寒水,高槛露荒城。

砌月移杉影,岩泉隐磬声。

唯君许来此,相伴老馀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次韵酬闻聪上人春日书怀见寄

景色融融万卉新,潜知青帝又东巡。

阴崖竹树犹攲雪,暖砌莺花已觉春。

吟苦渐惊华发乱,身闲终忌俗流亲。

寥寥此意将谁说,回首禅门有故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江上作

往事那堪问,长江空渺然。

孤城闭残日,荒陇积寒烟。

沙涨中洲阔,潮冲古路偏。

莫疑陵谷事,即目是桑田。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