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偈(其三十三)

惭愧一双眼,曾见数般人。

端正亦不爱,丑陋亦不瞋。

当头异国色,何须妄起尘。

低头自形相,都无一处真。

身心如幻化,满眼没怨亲。

形式: 偈颂 押[真]韵

翻译

我深感羞愧,因为我见过许多人。
无论他们品行端正还是丑陋,我都无法偏爱或愤怒。
面对不同国籍的人,我不必因此产生纷扰。
低下头看自己,发现没有真实的自我。
我的身心如同梦幻,眼中无人,对亲怨皆无感觉。

注释

惭愧:感到羞愧。
一双眼:一双观察世界的目光。
曾见:曾经见过。
数般人:许多人。
端正:品行良好。
不爱:不偏爱。
丑陋:外表丑陋。
不瞋:不生气。
当头:面前。
异国色:不同国家的人的特征。
妄起尘:无端引起纷扰。
低头:低下头。
自形相:自身的形象。
都无一处真:没有真实的自我。
身心:身心状态。
幻化:梦幻般的。
满眼:眼中尽是。
没怨亲:对亲怨都没有感觉。

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鲜明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于审美标准和个人情感的深刻反思。开篇“惭愧一双眼,曾见数般人”直接点出了主角色的内心世界,他们对自己过去所见所爱感到羞愧,因为这些经历可能是多变且不专一的。

接下来的“端正亦不爱,丑陋亦不瞋”则表达了一种超脱的态度,即美好与丑陋都不能引起主角色的情感波动,这种平和无为的境界似乎在告诉我们,对外界的容颜保持一种内心的宁静。

“当头异国色,何须妄起尘”这一句,则是对外部诱惑的一种警醒。诗人认为,无需因那些来自异域的新奇事物而轻易地激起心中的波澜,这里面的“异国色”既可以理解为文化上的差异,也可能是指情感生活中新的吸引力。

而“低头自形相,都无一处真”则深刻揭示了诗人对于个人形象和内在真实的探究。他们发现,即便是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也找不到一个完全真实不变的地方,这种认识充满了宿命论和佛教中对“空”的理解。

最后,“身心如幻化,满眼没怨亲”则是诗人对于生命和情感的终极领悟。他们将自己的身体和精神比喻为幻化,意味着万物皆为空幻,而“满眼没怨亲”则表达了一种宽容与接纳,即对这个世界中的每一个人都没有怨恨。

整首诗通过深刻的情感体验和独特的意象构建,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情感以及审美标准的复杂思考。

收录诗词(204)

庞蕴(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杂句(其一)

行路易,行路易,内外中间依本智。

本智无情法不生,无生即是入正理。

非色非心放一光,空里优昙显心地。

名为智,智为尊,心智通同达本源,万物同归不二门。

有非有兮理常存,无非无兮无有根。

未来诸佛亦如是,现在还同古世尊。

三世俱皆无别道,佛佛相授至今传。

形式: 古风

杂句(其二)

外无他兮内无自,不动干戈契佛智。

通达佛道行非道,不舍凡夫有为事。

有为名相尽空华,无名无相出生死。

形式: 古风

杂句(其三)

余有一大衣,非是世间绢。

众色染不著,晶晶如素练。

裁时不用刀,缝时不用线。

常持不离身,有人自不见。

三千世间遮寒暑,无情有情悉覆遍。

如来持得此大衣,披了直入空王殿。

形式: 古风 押[霰]韵

杂句(其四)

思思低思思,自叹一双眉。

向他胜地坐,万事总不知。

六识若似眉,即得不思议。

六识若嫌眉,论时没脑痴。

伊若去却眉,即被世人欺。

饶你六识喽啰汉,总成乞索儿。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