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李攀龙所作的《寄子与使君》其二。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对世态炎凉的感慨。
首联“我辈还堪见,人间已厌闻”开篇即道出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世态人情的无奈与失望。“我辈”指诗人自己和友人,“还堪见”表达出对友人的渴望相见,“人间已厌闻”则暗示了世间的冷漠与厌倦,使得诗人对友人的思念更加深沉。
颔联“大都常谢客,不次各离群”进一步描绘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关系。这里“大都”表示普遍情况,“常谢客”说明诗人经常拒绝来访的客人,暗示了他内心的孤独与疏离,“不次各离群”则表明了诗人与友人之间各自独立,不再像过去那样紧密相连,体现了友情的淡薄与世事的变迁。
颈联“病酒仍耽句,青山自白云”转而描写诗人自己的生活状态。通过“病酒”这一细节,展现了诗人的身体状况不佳,但仍然沉浸在诗歌创作之中,表现了他对文学的热爱与执着。“青山自白云”则以自然景象象征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同时也暗含着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尾联“春来论数子,飘泊有如君”收束全诗,将话题转向对友人的直接提及。诗人提到在春天到来时,谈论起几位朋友,其中就有如友人一般四处飘泊、无定所的人。这不仅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与理解,也反映了诗人对社会动荡、人生漂泊的深刻洞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场景刻画,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对世态的感慨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思考,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