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李攀龙所作的《寄怀余德甫》其一,通过描绘登高远眺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
首联“岂亦逢秋色,登临若远行。”以设问开篇,似乎在自问是否真的遇到了秋天的景色,却如同踏上了一段遥远的旅程。这里不仅描绘了秋季的景色,也暗含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漂泊之感。
颔联“江通灌婴井,山到越王城。”转而描写眼前之景,江水连通着古代的灌婴井,山脉延伸至越王曾经建都的地方。这两句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也蕴含了历史的厚重感,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
颈联“何见非交态,难言一宦情。”则转向了对人情世故的感慨。诗人感叹于世间万物,无论是何种相遇,都充满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官场情感。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人际关系的复杂性的无奈。
尾联“大东千里月,石镜好同明。”以月光为喻,寄托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无论相隔多远,心中的月光都能照亮彼此的心灵,象征着友情的永恒与明亮。同时,“石镜”二字又巧妙地呼应了颔联中的“山”,增加了画面的立体感和诗意的丰富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和内心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感世界和对友情的珍视。语言流畅,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是明代诗歌中的一篇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