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君宝秘校将出京示予诗因以答之

古城踏成谷,不见人马踪。

古人岂不行,旧迹岂不重。

从何求故步,往返自憧憧。

观君百篇诗,善画人形容。

毫发无不似,落笔任横纵。

曷如握明镜,物物目所逢。

赠以东南归,掷去手中筇。

形式: 古风 押[冬]韵

翻译

古城的道路已踏成山谷,不见人马的痕迹。
古人难道未曾走过,古老的遗迹怎能不被珍视。
何处寻找过去的足迹,来来回回心中迷茫。
观赏你上百篇的诗歌,你的画工描绘得栩栩如生。
每一笔都惟妙惟肖,下笔时纵横自如。
何不握着明镜,看万物映现眼前。
我将这把来自东南的礼物赠送给你,扔掉了手里的竹杖。

注释

古城:古代的城市。
谷:山谷。
岂:难道。
行:行走。
重:重要, 珍贵。
故步:过去的足迹。
憧憧:迷茫的样子。
善画:擅长绘画。
形容:描绘。
毫发:细微之处。
横纵:随意挥洒。
握:握住。
明镜:明镜般清晰。
东南归:来自东南的礼物。
筇:竹杖。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作品,名为《毛君宝秘校将出京示予诗因以答之》。诗中,诗人通过对古城遗迹的描绘,表达了对古人踪迹的追寻和感慨。他指出,尽管古城已变为山谷,不见人马踪影,但古人曾行于此,遗迹犹在,引人思考。诗人进一步提出,想要找回古人的足迹并非易事,人们只能在想象中反复揣摩。他赞赏毛君的诗歌才华,称其作品细腻入微,如同画家般栩栩如生,无论是细节还是整体构图都十分出色。

诗人以“曷如握明镜,物物目所逢”比喻欣赏诗歌就像手持明镜,能清晰地映照出生活中的各种景象。最后,他以“赠以东南归,掷去手中筇”作为赠言,祝愿毛君此去东南能有所收获,同时暗示自己不再过多纠缠于过去,放下手中的拐杖(筇),寓意轻装前行。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深沉,体现了梅尧臣对诗歌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水丘于西湖得活鲫鱼三尾见遗余顷在襄城获数尾时欧阳永叔方自乾德移滑台留待其至且有诗后居京师蔡仲谋者亦有以赠乃思襄时所留复有诗于今三得三咏之矣

襄城得圆鲫,留以待吾友。

大梁又得之,始忆终按酒。

今君复持赠,重念滁阳守。

滁阳石濑中,此物岂无有。

三得实嘉遗,我敢自私口。

口且不争甘,事亦难利诱。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水次藓花

秋雨日霏霏,碧花生叠叠。

水边有神女,妆去遗翠靥。

岸侧小家妇,不知所宜惬。

未得未还人,自将浑面帖。

形式: 古风 押[叶]韵

水次髑髅

不知谁氏子,枯首在沙洲。

肉化乌鸢腹,肢残波浪头。

曾闻南面乐,宁有九原愁。

厚葬不为贵,汉官其登丘。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水轮咏

孤轮运寒水,无乃农者营。

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

利才畎浍间,功欲霖雨并。

不学假混沌,亡机抱瓮罂。

形式: 古风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