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十四首(其三)

若得桥行心亦行,莫教孤负见贫僧。

不因通济何如此,暗室千年忽遇灯。

形式: 偈颂 押[蒸]韵

翻译

如果能走过这座桥,心灵也仿佛同行,
不要辜负了我这个贫穷的僧人前来相会。

注释

桥:指代某种象征性的桥梁,可能代表沟通或理解的桥梁。
心亦行:心灵也一起前行,表示情感上的共鸣。
孤负:辜负,这里有错过或不尊重的意思。
贫僧:自谦之词,指诗人自己。
通济:原意为渡过难关,这里可能暗示帮助或理解。
如此:像这样,形容前文提到的‘桥行’带来的效果。
暗室:隐秘、孤独的环境,比喻困境或不易察觉的情况。
忽遇灯:突然遇到光明,象征希望或启示。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禅宗僧人释印肃所作的《偈颂十四首》中的第三首。它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佛法的感悟和对僧侣生活的理解。首句“若得桥行心亦行”,形象地比喻了修行者的内心世界与外在行动的同步,强调了内心的清净与行为的合一。接着,“莫教孤负见贫僧”表达了对遇见贫困僧人的珍视,暗示了对他人的慈悲与尊重。

后两句“不因通济何如此,暗室千年忽遇灯”,进一步深化了主题。"通济"可能指的是帮助他人或佛法上的开示,"暗室"则象征着困境或内心的黑暗。诗人认为,如果没有这样的机会去帮助和启发他人,那么即使身处困境,遇见佛法之光(灯)也显得格外珍贵。整首诗寓含了禅宗的智慧,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慈悲和智慧,照亮自己和他人的内心世界。

收录诗词(1078)

释印肃(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一一五~一一六九),俗姓余。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发,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

  • 号:普庵
  • 籍贯:袁州宜春(今属江西)

相关古诗词

偈颂三十首(其九)

普庵真实不问钱,只要离尘脱业缠。

一闻千悟方堪委,何须苦苦学神仙。

形式: 偈颂 押[先]韵

偈颂三十首(其七)

今日不知来日事,贪嗔痴爱度朝昏。

披毛戴角更相互,岂识修真般若门。

形式: 偈颂 押[元]韵

偈颂三十首(其一)

捏不成团拨不开,何须南岳又天台。

六根门首无人用,惹得胡僧特地来。

形式: 偈颂 押[灰]韵

偈颂三十首(其二十二)

闲步游南陌,惟便野兴多。

傍花看蝶舞,近柳听莺歌。

形式: 偈颂 押[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