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乐平苗明府

累职比柴桑,清秋入楚乡。

一船灯照浪,两岸树凝霜。

亭吏趋寒雾,山城敛曙光。

无辞折腰久,仲德在鸳行。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职务累积比得上柴桑的陶渊明,清秋时节我来到了楚地。
一叶扁舟灯火照着波浪,两岸树木凝结着白霜。
驿亭小吏在寒冷的雾中忙碌,山城的黎明渐渐收敛了曙光。
不再推辞官职长久地劳心,期待在仕途上与贤能之士比肩同行。

注释

累职:指连续升职或任职的情况。
柴桑:古地名,陶渊明的故乡。
楚乡:指楚地,这里指诗人所在之地。
一船灯照浪:描绘夜晚船只上的灯火倒映在水中的景象。
两岸树凝霜:形容深秋时节,树枝上凝结的霜冻。
亭吏:管理驿站的小官吏。
趋:疾走,快速行走。
寒雾:寒冷的雾气。
敛曙光:曙光减弱,指早晨即将过去。
无辞:不再推辞。
折腰: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表示屈身事人。
仲德:这里可能指诗人自己的字或者朋友的字,仲是古代男子的排行,德是品德。
鸳行:比喻同僚或同仕的行列,鸳鸯常成对出现,寓意和谐共事。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夜送别的画面,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和深厚的情谊。

“累职比柴桑,清秋入楚乡。” 这两句点明了季节和地点,"累职"指的是连续的工作或使命,而"比柴桑"则是比喻用语,比喻任务之重。"清秋"则描绘了一种凉爽而明净的气氛,而"入楚乡"则是说进入了楚地,即古时的湖南和湖北一带。

“一船灯照浪,两岸树凝霜。” 这两句生动地描写了夜行舟中之景。"一船灯"在黑暗中显得分外孤独,而"照浪"则增添了一种温暖与希望的色彩。"两岸树凝霜"则描绘了秋夜的寒冷,霜冻在树枝上形成了一层白色的冰花,让人不禁感到一种萧瑟。

“亭吏趋寒雾,山城敛曙光。” 这两句则通过对官吏和山城景象的描写,表现了早晨送别时的寂寞与凄凉。"亭吏"指的是管理亭障的小官,而"趋寒雾"则是形容他们步行在早晨的薄雾之中。"山城敛曙光"则描绘了山城在拂晓时分收敛着微弱的阳光,给人一种期待与等待的情感。

“无辞折腰久,仲德在鸳行。”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的不舍之情。"无辞"意味着没有言语可以表达内心的沉重和不舍,而"折腰"则是形容长时间地站立送别,显得疲惫不堪。"仲德在鸳行"中的"仲德"应指乐平苗明府,而"鸳行"则是比喻友人离去的样子,如同鸳鸯分飞一般。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送别场景的生动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不舍之情,同时也展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邃的情感。

收录诗词(337)

卢纶(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唐玄宗天宝末年举进士,遇乱不第;唐代宗朝又应举,屡试不第。大历六年,经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后由宰相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出为陕州户曹、河南密县令。之后元载、王缙获罪,遭到牵连。唐德宗朝,复为昭应县令,出任河中元帅浑瑊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不久去世。著有《卢户部诗集》

  • 字:允言
  • 籍贯: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县)
  • 生卒年:739年—799年

相关古诗词

送史兵曹判官赴楼烦

渥洼龙种散云时,千里繁花乍别离。

中有重臣承霈泽,外无轻虏犯旌旗。

山川自与郊坰合,帐幕时因水草移。

敢谢亲贤得琼玉,仲宣能赋亦能诗。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送宁国夏侯丞

楚国青芜上,秋云似白波。

五湖长路少,九派乱山多。

谢守通诗宴,陶公许醉过。

怃然饯离阻,年鬓两蹉跎。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歌]韵

送永阳崔明府

鹤唳蒹葭晓,中流见楚城。

浪清风乍息,山白月犹明。

废路开荒木,归人种古营。

悬闻正讹俗,邴曼更知名。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送申屠正字往湖南迎亲兼谒赵和州因呈上侍郎使君并戏简前历阳李明府

晓月朣朦映水关,水边因到历阳山。

千艘财货朱桥下,一曲闾阎青荻间。

坦腹定逢潘令醉,上楼应伴庾公闲。

欢馀若问南行计,知念天涯负米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