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葛岭初阳台

朝寻外湖山,暮踏里湖月。

烟水小朝廷,南渡君臣热。

湖山非霸图,代谢同驹隙。

至今葛岭旁,蜃楼幻金碧。

今日天气寒,凭高风猎猎。

钱江背城去,团团一湖白。

从知止水清,不共惊涛没。

悠然物外身,眼底惟秋色。

雁背看斜阳,霜天下红叶。

莫问半閒堂,草间鸣蟋蟀。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葛岭初阳台上的所见所感,展现了对自然美景的深情赞美与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

首句“朝寻外湖山,暮踏里湖月”以时间的流转引出对湖山美景的探寻,早晨寻找着外湖的山峦,傍晚踏着里湖的月光归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追求。

接着,“烟水小朝廷,南渡君臣热”一句,将自然景观与历史背景巧妙结合,暗示了南宋时期君臣南迁的历史事件,通过“烟水”、“小朝廷”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淡淡的哀愁氛围。

“湖山非霸图,代谢同驹隙”则进一步揭示了自然与历史的永恒循环,山水并非权力的象征,它们的更迭如同骏马穿过缝隙一般迅速,强调了时间和变化的不可逆转性。

“至今葛岭旁,蜃楼幻金碧”描绘了葛岭边的景象,仿佛海市蜃楼般金碧辉煌,既是对眼前景致的赞美,也暗含了对历史遗迹的追忆。

“今日天气寒,凭高风猎猎”转而描写当下,天气寒冷,站在高处感受到凛冽的风,既有对现实环境的描述,也有对内心情感的投射。

“钱江背城去,团团一湖白”中“钱江”指的是钱塘江,与“湖”形成对比,钱江奔腾而去,湖面则平静如镜,展现了不同自然景观的特色。

“从知止水清,不共惊涛没”通过“止水”与“惊涛”的对比,表达了对宁静与动荡、稳定与变化之间关系的思考,止水象征内心的平静与清明,而惊涛则代表外界的波动与挑战。

“悠然物外身,眼底惟秋色”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悠然自得的心境,眼中所见唯有秋天的景色,寓意着心灵的纯净与自然的和谐。

“雁背看斜阳,霜天下红叶”描绘了雁群在夕阳下飞行,霜天中的红叶,是自然界的美丽瞬间,也是诗人情感的寄托。

最后,“莫问半閒堂,草间鸣蟋蟀”以“半閒堂”为题,暗示了诗人对于闲适生活的向往,即使是在草间的蟋蟀声中也能找到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历史、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深邃的思想境界。

收录诗词(254)

俞明震(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韬光寺

同在山光中,奇峰不足数。

绝顶名韬光,万象待吞吐。

我从灵隐来,幽境出廊庑。

剖竹引泉流,扪萝接虫语。

含霜众壑阴,冲风一雁举。

欲穷抢海观,惟见颓阳俯。

窗然入钟界,拨雾迎寒杵。

洪声起何世,激荡成今古。

生平哀乐情,聊借湖山补。

不学春游人,纷纷论晴雨。

形式: 古风

和散原游桐庐至七里泷钓台作次原韵(其一)

独昵近湖山,几失烟江景。

孤篷与鹭争,渐入桐庐境。

衔江接红树,斜斜复整整。

云光淡相染,天无成古锦。

山水无定形,奇变出心影。

未成浮海愿,弥觉天机永。

暮傍桐君山,旅夜抱虚警。

相逢莫问名,出世先止饮。

烟波有戒心,身世成悬瘿。

不见披裘人,渔火明孤枕。

形式: 古风

和散原游桐庐至七里泷钓台作次原韵(其二)

晴江啼画眉,烟屿如浮杯。

有山不真隐,游钓皆凡材。

郁郁旋螺门,一水争潆回。

风日不到处,古祠傍山隈。

钓台东西峙,不受群峰排。

前年旧鸥鹭,相见如惊猜。

乱世无隐地,焉知我重来。

筇边落日尽,淡淡烟光开。

依稀痛哭记,留与今人哀。

苟乏超世见,江山无好怀。

卧石灭残字,斑馼千年苔。

丝风重九鼎,天意宁徘徊。

形式: 古风

和散原游桐庐至七里泷钓台作次原韵(其三)

却病始登山,三度憩祠屋。

风日老蒹葭,欲往迷前躅。

从容理归棹,水流山簇簇。

暮色苍然来,人天渺一粟。

漏釜燃湿薪,烟篷坐瞑目。

散翁酒肠空,三子但扪腹。

浪游有饥饱,一笑境难续。

袖中亭林诗,应向西台读。

杖策追光武,群雄亦粥粥。

莫道客星孤,终古桐江绿。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