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散原游桐庐至七里泷钓台作次原韵(其一)

独昵近湖山,几失烟江景。

孤篷与鹭争,渐入桐庐境。

衔江接红树,斜斜复整整。

云光淡相染,天无成古锦。

山水无定形,奇变出心影。

未成浮海愿,弥觉天机永。

暮傍桐君山,旅夜抱虚警。

相逢莫问名,出世先止饮。

烟波有戒心,身世成悬瘿。

不见披裘人,渔火明孤枕。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历桐庐至七里泷钓台的所见所感,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沿途的自然风光与内心的情感波动。

首句“独昵近湖山”,诗人独自亲近湖光山色,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深深喜爱与向往。接着“几失烟江景”一句,似乎在暗示诗人在此过程中迷失于烟雾缭绕的江景之中,进一步强化了对自然之美的沉浸感受。

“孤篷与鹭争,渐入桐庐境”描绘了一幅动态的画面,孤零零的船篷与飞翔的白鹭相互追逐,渐渐驶入桐庐的地域,充满了旅途的生动与新奇。

“衔江接红树,斜斜复整整”则通过“衔江”与“接红树”的景象,展现了江水与红树的和谐交融,同时“斜斜复整整”又赋予了画面以动感与秩序之美。

“云光淡相染,天无成古锦”将云彩与天空的融合比作淡雅的色彩交织,没有刻意的装饰,却自成一种宁静而深远的美。

“山水无定形,奇变出心影”揭示了自然景观的多变与不可预测性,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与敏感。

“未成浮海愿,弥觉天机永”表达了诗人虽未实现远航的愿望,但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理解却更加深刻,体现了对生命与宇宙奥秘的感悟。

“暮傍桐君山,旅夜抱虚警”描绘了夜晚时分,诗人依傍桐君山,心中充满着对未知的警觉与期待。

“相逢莫问名,出世先止饮”则是诗人对人生的一种超脱态度,认为不必过分追求世俗的名利,而是应先学会放下,保持内心的平静与纯净。

“烟波有戒心,身世成悬瘿”表达了对世事无常的感慨,以及对个人命运的反思,提醒人们在面对生活的起伏时,应保持警惕与自我反省。

“不见披裘人,渔火明孤枕”最后以一个静谧的夜晚场景收尾,诗人仿佛在思考着更深层次的人生哲学,与外界的联系变得模糊,只留下内心深处的自我对话与反思。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以及诗人内心情感的深刻挖掘,展现了一种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追求与人生哲思,充满了诗意与哲理的融合。

收录诗词(254)

俞明震(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和散原游桐庐至七里泷钓台作次原韵(其二)

晴江啼画眉,烟屿如浮杯。

有山不真隐,游钓皆凡材。

郁郁旋螺门,一水争潆回。

风日不到处,古祠傍山隈。

钓台东西峙,不受群峰排。

前年旧鸥鹭,相见如惊猜。

乱世无隐地,焉知我重来。

筇边落日尽,淡淡烟光开。

依稀痛哭记,留与今人哀。

苟乏超世见,江山无好怀。

卧石灭残字,斑馼千年苔。

丝风重九鼎,天意宁徘徊。

形式: 古风

和散原游桐庐至七里泷钓台作次原韵(其三)

却病始登山,三度憩祠屋。

风日老蒹葭,欲往迷前躅。

从容理归棹,水流山簇簇。

暮色苍然来,人天渺一粟。

漏釜燃湿薪,烟篷坐瞑目。

散翁酒肠空,三子但扪腹。

浪游有饥饱,一笑境难续。

袖中亭林诗,应向西台读。

杖策追光武,群雄亦粥粥。

莫道客星孤,终古桐江绿。

形式: 古风

丁巳除夕

一鬨真成醉,残年事可哀。

更无馀日待,谁遣早春来。

汉腊存刍狗,深杯忆旧醅。

风枝见栖鸟,为尔一徘徊。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游破山寺睹翁常熟师遗墨感赋

出郭晨气清,鸟声杂悲喜。

初日明高林,山在绿阴底。

何处觅禅关,潭空竹烟起。

郁郁松禅翁,放逐曾经此。

寺僧索题额,留作藏山纸。

神味在青冥,泼墨皆云水。

从知忧患心,妙契清净理。

前游已隔世,樵径青未已。

山随人意深,万事沧桑里。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