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光寺

同在山光中,奇峰不足数。

绝顶名韬光,万象待吞吐。

我从灵隐来,幽境出廊庑。

剖竹引泉流,扪萝接虫语。

含霜众壑阴,冲风一雁举。

欲穷抢海观,惟见颓阳俯。

窗然入钟界,拨雾迎寒杵。

洪声起何世,激荡成今古。

生平哀乐情,聊借湖山补。

不学春游人,纷纷论晴雨。

形式: 古风

鉴赏

此诗描绘了诗人探访韬光寺的所见所感,以山水为背景,抒发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与个人情感的寄托。

首句“同在山光中,奇峰不足数”开篇即点出诗人与奇峰共处的自然环境,暗示了山色之美。接着“绝顶名韬光,万象待吞吐”进一步描绘了山顶的壮丽景象,仿佛万物都在等待被这绝顶所包容与展现。

“我从灵隐来,幽境出廊庑”则透露了诗人从另一个著名景点灵隐寺而来,踏入了更为幽静的境地。通过“剖竹引泉流,扪萝接虫语”两句,诗人细腻地描绘了自然界的生动场景,竹林中的泉水潺潺,藤蔓间传来虫鸣,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生机勃勃的氛围。

“含霜众壑阴,冲风一雁举”两句则将视角转向了季节的变化,霜降使得山谷笼罩在一片阴凉之中,而一只大雁在风中高飞,象征着自由与坚韧。接下来“欲穷抢海观,惟见颓阳俯”表达了诗人想要探索更远的美景,但只能看到夕阳低垂,寓意着对未知世界的向往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窗然入钟界,拨雾迎寒杵”描绘了寺庙内的景象,钟声悠扬,寒风中有人敲击木杵,增添了禅意与肃穆之感。最后“洪声起何世,激荡成今古”将自然之声与历史相联结,暗示了时间的永恒与自然的伟力。

“生平哀乐情,聊借湖山补”表达了诗人将个人的情感寄托于山水之间,寻求心灵的慰藉。而“不学春游人,纷纷论晴雨”则与前文形成对比,提醒读者不应只关注表面的风景变化,而应深入体会自然与内心的联系。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对个人情感的深刻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收录诗词(254)

俞明震(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和散原游桐庐至七里泷钓台作次原韵(其一)

独昵近湖山,几失烟江景。

孤篷与鹭争,渐入桐庐境。

衔江接红树,斜斜复整整。

云光淡相染,天无成古锦。

山水无定形,奇变出心影。

未成浮海愿,弥觉天机永。

暮傍桐君山,旅夜抱虚警。

相逢莫问名,出世先止饮。

烟波有戒心,身世成悬瘿。

不见披裘人,渔火明孤枕。

形式: 古风

和散原游桐庐至七里泷钓台作次原韵(其二)

晴江啼画眉,烟屿如浮杯。

有山不真隐,游钓皆凡材。

郁郁旋螺门,一水争潆回。

风日不到处,古祠傍山隈。

钓台东西峙,不受群峰排。

前年旧鸥鹭,相见如惊猜。

乱世无隐地,焉知我重来。

筇边落日尽,淡淡烟光开。

依稀痛哭记,留与今人哀。

苟乏超世见,江山无好怀。

卧石灭残字,斑馼千年苔。

丝风重九鼎,天意宁徘徊。

形式: 古风

和散原游桐庐至七里泷钓台作次原韵(其三)

却病始登山,三度憩祠屋。

风日老蒹葭,欲往迷前躅。

从容理归棹,水流山簇簇。

暮色苍然来,人天渺一粟。

漏釜燃湿薪,烟篷坐瞑目。

散翁酒肠空,三子但扪腹。

浪游有饥饱,一笑境难续。

袖中亭林诗,应向西台读。

杖策追光武,群雄亦粥粥。

莫道客星孤,终古桐江绿。

形式: 古风

丁巳除夕

一鬨真成醉,残年事可哀。

更无馀日待,谁遣早春来。

汉腊存刍狗,深杯忆旧醅。

风枝见栖鸟,为尔一徘徊。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