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芝上人游庐山

二年阅三州,我老不自惜。

团团如磨牛,步步踏陈迹。

岂知世外人,长与鱼鸟逸。

老芝如云月,炯炯时一出。

比年三见之,常若有所适。

逝将走庐阜,计阔道逾密。

吾生如寄耳,出处谁能必。

江南千万峰,何处访子室。

形式: 古风

翻译

我在两年内游历了三个州,自己却老去而不自知。
我就像磨盘上的牛,每一步都踩在过去的足迹上。
哪里知道,世外之人总是能与鱼鸟自由自在。
老去的我像云月般稀疏,偶尔明亮地显现。
这些年我见过你三次,每次都有些心事。
我打算离开这里去庐阜,虽然路途遥远但心意更切。
人生如寄,未来去留难以预料。
江南有千万座山峰,我要去哪里寻找你的居所呢?

注释

阅:游历。
自惜:怜惜自己。
团团:形容行动迟缓。
陈迹:旧迹,过往的事物。
世外人:超脱尘世的人。
炯炯:明亮的样子。
比年:连续几年。
庐阜:庐山。
出处:出处去留。
子室:对方的居所,或指友人的隐居之处。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苏轼(苏东坡)的作品,名为《送芝上人游庐山》。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送别之作,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自然美景的赞叹。

“二年阅三州,我老不自惜。”开篇两句,诗人坦言自己已经年迈,但面对时间的流逝,他并无所惧。这反映出一种超脱世俗、豁达的人生态度。

“团团如磨牛,步步踏陈迹。”这里用了两个比喻,通过磨盘旋转的形象和牛的稳重步伐,描绘出了友人游历庐山时那种沉着而又不急躁的情景。同时,“踏陈迹”暗示了对历史遗迹的尊崇与探寻。

“岂知世外人,长与鱼鸟逸。”诗人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俗、追求自由自在精神状态的向往,这里的“世外人”指的是那些能够超然物外,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们。

“老芝如云月,炯炯时一出。”这里的“老芝”可能是指某种灵芝或仙草,诗人用其比喻友人的高洁品格和不凡气质。这种气质就像云间偶尔露出的明月一样难得而珍贵。

“比年三见之,常若有所适。”诗人感慨于与友人相见的机会渺茫,就如同对待稀罕美景一般,每次相遇都像是命中注定,总感觉有某种宿缘或未了的心愿。

“逝将走庐阜,计阔道逾密。”诗人预祝友人即将踏上的旅程能够安全顺利。这里的“庐阜”指的是庐山,而“计阔道逾密”则表明了对途中的艰险和未知的关切。

“吾生如寄耳,出处谁能必。”诗人感叹自己的人生就像暂时的寄居,没有什么是永恒可靠的。这种认识体现了一种对生命无常的深刻理解。

最后,“江南千万峰,何处访子室。”诗人以江南众多的山峰为背景,问及友人将要安身立命之所。这不仅是对景色的描绘,也蕴含了对友人未来的关心和美好祝愿。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对于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同时,它也展现了苏轼特有的豪放与哲思。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送程德林赴真州

君为县令元丰中,吏贪功利以病农。

君欲言之路无从,移书谏臣以自通。

元丰天子为改容,我时匹马江西东。

问之逆旅言颇同,老人爱君如刘宠,小儿敬君如鲁恭。

尔来明目达四聪,收拾驵骏冀北空,君为赤令有古风。

政声直入明光宫,天厩如海养群龙。

并收其子岂不公,白沙何必烦此翁。

形式: 古风

寄友(其五)

传闻借得街头屋,堆面如山不□车。

何日相逢一尊酒,溪桥踏月夜还家。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麻]韵

谷林堂

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

美哉新堂成,及此秋风初。

我来适过雨,物至如娱予。

稚竹真可人,霜节已专车。

老槐苦无赖,风花欲填渠。

山鸦争呼号,溪蝉独清虚。

寄怀劳生外,得句幽梦馀。

古今正自同,岁月何必书。

形式: 古风 押[鱼]韵

予少年颇知种松,手植数万株,皆中梁柱矣。都梁山中见杜舆秀才,求学其法,戏赠二首(其一)

露宿泥行草棘中,十年春雨养髯龙。

如今尺五城南杜,欲问东坡学种松。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冬]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