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东林寺(其一)

谷转还青峤,烟扶下赤坡。

秋山凋叶少,暝径咽泉多。

旧迹馀溪沼,深斋到薜萝。

更邀明月上,徙倚辨嵯峨。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歌]韵

鉴赏

这首明代诗人李舜臣的《宿东林寺(其一)》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清幽的山中夜景。首句“谷转还青峤”,通过“谷转”和“青峤”展现了山谷回环、山势起伏的自然之美,暗示了诗人行走在翠绿的山岭之间。次句“烟扶下赤坡”,则运用“烟扶”形象地描绘了傍晚时分烟雾缭绕,仿佛在引导诗人下坡,营造出一种神秘而静谧的氛围。

“秋山凋叶少”写出了秋季山色的鲜明,虽然落叶稀疏,但秋意犹存,透露出一种淡然的宁静。接下来,“暝径咽泉多”进一步描绘了夜晚小径上泉水潺潺,声音低沉,增添了山中的寂静与深邃。

“旧迹馀溪沼”表达了诗人对古迹的追忆,溪流沼泽似乎还残留着过去的痕迹,引发了对历史的沉思。最后两句“更邀明月上,徙倚辨嵯峨”,诗人邀请明月共游,边走边欣赏山势的高低起伏(“嵯峨”),流露出对自然美景的深深喜爱和超脱尘世的闲适心境。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东林寺周边的自然景色,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对山林生活的向往和对历史文化的感慨。

收录诗词(224)

李舜臣(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朝鲜语:이순신,1545年-1598年),本贯德水(今朝鲜黄海北道开丰郡),生于朝鲜首都汉城(今韩国首尔)。李氏朝鲜时期名将。官至三道水军统制使、全罗道左水使。在十六世纪抵抗日军侵朝(壬辰倭乱)时,曾立下汗马功劳。1597年,他在朝鲜南部的珍岛与朝鲜本土的鸣梁海峡(今属韩国)仅靠12艘舰船击败日寇300余条船(战船133艘,后勤船200余条)。1598年在露梁海战中牺牲,享年53岁。谥号忠武,死后追赠领议政,与乙支文德、姜邯赞一并被后世朝鲜半岛奉为三大救国英雄

  • 字:汝谐

相关古诗词

宿东林寺(其二)

山寺忽云端,山行处处欢。

晚凉岩际宿,秋色月中看。

缓步多幽壑,清声即近滩。

苍阶疑露湿,瀑水堕空寒。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

发东林

东林千载后,尚种芙蓉池。

出门见初日,夹路云烟随。

深谷忽无极,洒峤泉奔驰。

潺潺碧涧吞,袅袅垂猿枝。

微风动幽响,万壑清秋时。

长林郁光景,竹树何参差。

苍茫虎溪路,故蹊不可窥。

前山复回合,度岭扬旌麾。

恍若乘风翔,果与丹霄期。

杂花半岩上,草露团葳蕤。

雄蟠三百里,奇峰方在兹。

峥嵘乍可望,浩荡今晨思。

登游能累宿,肯负幽人姿。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九月八日始闻雁声

东山常八月,夜夜雁归声。

何至江州听,方多菊露清。

倚檐长送尔,远道总关情。

不问都门过,知无系帛轻。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九江分司对雨

偶出庐山下,轻云随盖飞。

度河为暝色,洒雨满秋扉。

细细从东至,森森洗竹晖。

捲帘入苍雾,还寝更絺衣。

渐夕阶生溜,群峰势乍稀。

江流何震荡,鸿雁亦来归。

是月黄花节,清宵玉露挥。

高城恐寂寞,滋菊使芳菲。

形式: 排律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