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龙山

昔闻龙石名,今觅龙山路。

泛江循近洲,即陆入遥树。

离离列綵岩,泫泫濯甘露。

歘见雨徵峰,高出云飞处。

好山殊未历,游子已多趣。

寻幽虽欲行,爱境不能去。

庶凭物外踪,稍息尘中虑。

佛庐既崇旷,云阁复高据。

登临当雨馀,眺望属秋暮。

意同疏木寒,兴逐惊乌翥。

苍苍暝色起,杳杳晚钟度。

耽玩乐地幽,趋事嫌迹遽。

为谢林下人,行当重游寓。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戴良游历龙山的所见所感。首联以"昔闻"和"今觅"引出对龙山的向往与探寻,接着通过"泛江"和"入遥树"展现了沿途的景色变化,从水路到陆路,由近及远。诗人细致描绘了龙山的岩彩斑斓,如泣如诉的甘露,以及雨后高峰耸立的景象。

在游览过程中,诗人表达了对美景的深深喜爱,"好山殊未历,游子已多趣",流露出对未知山水的探索欲望。然而,他更愿意在此地停留,享受宁静的环境,暂时忘却尘世烦恼。龙山的佛庐和云阁又增添了超凡脱俗的气息,诗人选择在雨后和秋暮时分登临,感受自然与宁静。

诗中"意同疏木寒,兴逐惊乌翥"运用了生动的意象,表达心境的清冷与鸟儿振翅的动态,营造出一种深沉而富有生机的氛围。随着天色渐暗,晚钟悠扬,诗人沉浸在这幽静之地,不愿离去。最后,他向山下的隐士告别,承诺将来会再次来访。

整首诗语言流畅,意境深远,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龙山美景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收录诗词(310)

戴良(元末明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云林。通经、史百家暨医、卜、释、老之说。初习举子业,寻弃去,学古文于黄、柳贯、吴莱。学诗于余阙。元顺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取金华,召之讲经史。旋授学正。不久逃去。顺帝授以淮南江北等处儒学提举。后避地吴中,依张士诚。见士诚将败,挈家泛海,抵登、莱。欲行归扩廓军,道梗,侨寓昌乐。元亡,南还,变姓名,隐四明山。明太祖物色得之,召至京师,试以文,欲官之,以老疾固辞,忤旨。逾年自杀。良为诗风骨高秀,眷怀宗国,多磊落抑塞之音。有《九灵山房集》

  • 字:叔能
  • 号:九灵山人
  • 籍贯:元明间浦江
  • 生卒年:1317—1383

相关古诗词

永乐寺观先师柳公三大篆及诸石刻泫然赋此

舍舟遵微行,振衣游净域。

谁知登眺初,已动存没忆。

大篆揭巍堂,古句刻贞石。

辞翰固留今,身世悉成昔。

筠绿雨新霁,山寒窗易夕。

方怀露电悲,何有林泉适。

出睹阶上苔,一是旧行迹。

我心如涧水,欲流翻震激。

形式: 古风

自定水回舟漏几溺

清游夙所嗜,投老兴未已。

一朝得良俦,投袂为之起。

龙山屐既蹑,蓝水舟亦舣。

复访清泉境,三宿石林趾。

叶氏好弟兄,坚留酣酒醴。

屡辞不听去,维絷久乃弛。

遂乘一败艇,夜溯潮江水。

中流遭垫溺,指顾有生死。

既类投湘屈,复近捉月李。

云庄得神助,跃出洪波里。

长呼施援手,臂与老猿似。

唐生脱靴袜,投弃如敝屣。

乱江上崩岸,赤脚不顾礼。

空津稍骈集,尺地仅盈咫。

前江后畎浍,拟步辄倾圮。

既为屈蠖蹲,复作拳鹭峙。

顷之云益黑,四顾无托止。

复赖云庄仙,指挥命舟子。

竟将补天术,塞却漏船底。

仍逆冲波急,直榜慈溪涘。

已瞻旧馆近,舍舟同步履。

叩门诉馆人,慰藉杂悲喜。

咄兹六尺躯,忽忽当暮齿。

危涂冒险艰,到今知有几。

君子处斯世,真与此舟比。

倾覆乃其宜,得济诚幸尔。

因歌戒溺篇,持用谢知己。

形式: 古风

访乌继善不值明日以诗见寄遂次韵答之三首(其一)

达士不羁世,投身向宽閒。

出处一虚阁,翠樾带澄澜。

高怀抗尘表,逸思穷玄间。

亦念泣岐客,悠悠欢会难。

形式: 古风

访乌继善不值明日以诗见寄遂次韵答之三首(其二)

青云志已乖,白头《玄》懒草。

家贫无宿储,逐食在远道。

风霜减容鬓,忧虞损襟抱。

不有同心人,谁其慰枯槁。

形式: 古风 押[皓]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