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书寂音堂壁三首(其一)

巾瓶挂壁亦翛然,无所营为地自偏。

句法不能医老病,梦游时解到林泉。

扶持瘦玉筇随步,堆叠荒云衲半肩。

小住閒庭数归鸟,从教人作画图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在寂音堂内生活的宁静与超脱。首句“巾瓶挂壁亦翛然”,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僧人日常生活中的淡泊与自在,仿佛一切物品都融入了自然之中,没有丝毫的束缚与尘世的喧嚣。接着,“无所营为地自偏”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超然物外的生活状态,即使在偏僻之地,也能够找到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句法不能医老病,梦游时解到林泉。”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文字与梦境的追求,认为语言和文字无法治愈心灵深处的疲惫与疾病,只有在梦中才能暂时逃离现实,寻得心灵的慰藉,仿佛在林泉之间找到了精神的栖息地。

后两句“扶持瘦玉筇随步,堆叠荒云衲半肩。”生动地描绘了僧人行走于山间的情景,瘦玉筇象征着修行者的坚韧与谦逊,而“堆叠荒云衲半肩”则展现了僧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仿佛他的袈裟上承载着山间的云雾,充满了神秘与超脱的意味。

最后,“小住閒庭数归鸟,从教人作画图传。”表达了诗人希望在这宁静的环境中短暂停留,观察归巢的鸟儿,享受这份难得的闲适与宁静。同时,也暗示了这样的生活状态是值得被记录与传颂的,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留给后来者欣赏与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僧人超脱世俗、亲近自然的生活态度,以及在静谧中寻找心灵寄托的深刻体验,充满了禅意与哲思。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偶书寂音堂壁三首(其二)

寂音閒杀益风流,寒涕垂膺懒更收。

得失是非都放却,死生穷达信缘休。

湘中戏剧三千首,海上归来十二秋。

斋罢展单吾自课,暮年眠食更何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偶书寂音堂壁三首(其三)

霜须瘴面老垂垂,瘦搭诗肩古佛依。

灭迹尚嫌身是累,此生永与世相违。

残经倦读闲凭几,幽鸟独闻常掩扉。

寝处法华安乐行,荡除五十二年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元正一日示阿慈

季真少俨三十岁,俨入新年五十三。

疑我满怀揣佛法,解腰抖擞破裙衫。

大瞻终老同香火,小朗平生共石岩。

深炷垆香待清旦,偶闻残雪落高杉。

形式: 七言律诗

上元夜病起欲写法华安乐行品无力呼阿慈为录作此

重城车马气成雾,隔水岩丛冷欲冰。

昨夜窥窗先有月,今宵对语偶无僧。

腊高鹤骨柴崖露,病起霜须逐旋增。

欲写宝书惊力乏,阿慈能为扫寒藤。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蒸]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