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湖光亭晚集

平波不尽蒹葭远。清霜半落沙痕浅。烟树晚微茫。

孤鸿下夕阳。梅花消息近。试向南枝问。

记得水边春。江南别后人。

形式: 词牌: 菩萨蛮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末江南的景象,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平波不尽蒹葭远"一句,以水面的波光和岸边的蒹葭草来渲染出一种淡淡的秋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心中对于远方的眷恋。蒹葭作为江南特有的植物,其远处的身影让人感到遥不可及,象征着与亲人的隔绝。

"清霜半落沙痕浅"则描绘出一幅初秋傍晚的景色,天空中飘浮着薄薄的霜气,而地面上的足迹也显得十分浅淡,这种自然景观的静谧与孤寂,与诗人的心境相呼应。

"烟树晚微茫"中的烟树,通常指的是远处树木被薄雾或夕阳的光线所笼罩,使得轮廓变得模糊不清,这里则表达了一种时间即将过去、景物逐渐消逝在视野之外的感慨。

"孤鸿下夕阳"中,孤鸿指的是独自飞翔的鸿鹄,通常象征着寂寞与孤单。诗人通过描写孤鸿在夕阳下的飞行,强化了这种孤独和怀旧的情绪。

紧接着是"梅花消息近",这里的梅花不仅是一种植物,更是传递信息和情感的一种媒介。在中国文化中,梅花常被赋予坚贞不屈、洁身自好的美德。诗人通过提及梅花,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以及渴望得到他们的消息。

"试向南枝问"则是诗人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他想要询问那些远方的亲人,却只能借助自然界的媒介来传递自己的情意。

最后两句"记得水边春。江南别后人",诗人回忆起曾经在水边与亲人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而现在却不得不面对离别后的孤独。这不仅是对于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更是对未来的无奈和渴望。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写,传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寂与思念之情。

收录诗词(240)

叶梦得(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绍圣四年(1097)登进士第,历任翰林学士、户部尚书、江东安抚大使等官职。晚年隐居湖州弁山玲珑山石林,故号石林居士,所著诗文多以石林为名,如《石林燕语》、《石林词》、《石林诗话》等。绍兴十八年卒,年七十二。死后追赠检校少保。在北宋末年到南宋前半期的词风变异过程中,是起到先导和枢纽作用的重要词人。作为南渡词人中年辈较长的一位,开拓了南宋前半期以"气"入词的词坛新路。叶词中的气主要表现在英雄气、狂气、逸气三方面

  • 字:少蕴
  • 籍贯:苏州吴县
  • 生卒年:1077~1148

相关古诗词

菩萨蛮.己未五月十七日赠无住道人

经年不踏斜桥路。青山试问谁为主。密叶转回风。

寒泉落半空。此间无限兴。可便荒三径。

明日下扁舟。沧波莫浪游。

形式: 词牌: 菩萨蛮

满江红(其一)重阳赏菊,时予已除代

一朵黄花,先催报、秋归消息。

满芳枝凝露,为谁装饰。

便向尊前拚醉倒,古今同是东篱侧。

问何须、特地赋归来,抛彭泽。回首去,年时节。

开口笑,真难得。史君今郡更,自成行客。

霜鬓不辞重插满,他年此会何人忆。

记多情、曾伴小阑干,亲攀摘。

形式: 词牌: 满江红

满江红(其二)

雪后郊原,烟林静、梅花初坼。

春欲半,犹自探春消息。

一眼平芜看不尽,夜来小雨催新碧。

笑去年、携酒折花人,花应识。兰舟漾,城南陌。

云影淡,天容窄。绕风漪十顷,暖浮晴色。

恰似槎头收钓处,坐中仍有江南客。

问何如、两桨下苕溪,吞云泽。

形式: 词牌: 满江红

满庭芳(其一)三月十七日雨后极目亭寄示张敏叔、程致道

麦陇如云,清风吹破,夜来疏雨才晴。

满川烟草,残照落微明。

缥缈危栏曲槛,遥天尽、日脚初平。

青林外,参差暝霭,萦带远山横。孤城。

春雨过,绿阴是处,时有莺声。

问落絮游丝,毕竟何成。

信步苍苔绕遍,真堪付、闲客闲行。

微吟罢,重回皓首,江海渺遗情。

形式: 词牌: 满庭芳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