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己未五月十七日赠无住道人

经年不踏斜桥路。青山试问谁为主。密叶转回风。

寒泉落半空。此间无限兴。可便荒三径。

明日下扁舟。沧波莫浪游。

形式: 词牌: 菩萨蛮

鉴赏

这首诗是南宋词人叶梦得的作品,体现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与精神世界的独特感悟和深刻理解。

"经年不踏斜桥路",表达了一种久未涉足、隔绝尘世的感觉。斜桥可能是一个隐逸之地,或者是通往山林的道路,这里已经很长时间无人问津。

"青山试问谁为主",诗人在青山中寻求精神寄托,试图询问自然界的根本和终极真理。这里的“主”不仅指自然景观,也象征着生命的意义和宇宙的秩序。

"密叶转回风",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树木间的叶片随风轻轻摇曳,这是对大自然中细微变化的一种感受。同时也寓意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平和与宁静。

"寒泉落半空",则展示了山谷中清澈泉水从高处泻落的情景。在这里,泉水不仅是自然界的声音,也象征着生命之源和精神的滋润。

"此间无限兴",表达了诗人在大自然面前所感受到的无穷乐趣和心灵的满足。诗人的内心世界因为与自然的融合而获得了极大的满足和喜悦。

"可便荒三径",这里的“荒”意味着偏僻和宁静,而“三径”则是指隐逸之地的路径。这一句表明诗人愿意在这宁静的自然环境中寻找自己的道路,不随波逐流。

"明日下扁舟",预示了诗人对于未来某个时间点的行动计划,即将乘坐简陋的小船开始新的旅程。这里的“下”字暗含了一种向下的动作,也许象征着一种放弃和超脱。

"沧波莫浪游",则是对未来的旅程的一种展望。在这里,“沧波”指的是江河中的波涛,而“莫浪游”表达了诗人希望在未来不被世俗的诱惑所迷惑,以一种超然物外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和深邃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意义的探求,以及他对精神寄托和心灵自由的追求。

收录诗词(240)

叶梦得(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绍圣四年(1097)登进士第,历任翰林学士、户部尚书、江东安抚大使等官职。晚年隐居湖州弁山玲珑山石林,故号石林居士,所著诗文多以石林为名,如《石林燕语》、《石林词》、《石林诗话》等。绍兴十八年卒,年七十二。死后追赠检校少保。在北宋末年到南宋前半期的词风变异过程中,是起到先导和枢纽作用的重要词人。作为南渡词人中年辈较长的一位,开拓了南宋前半期以"气"入词的词坛新路。叶词中的气主要表现在英雄气、狂气、逸气三方面

  • 字:少蕴
  • 籍贯:苏州吴县
  • 生卒年:1077~1148

相关古诗词

满江红(其一)重阳赏菊,时予已除代

一朵黄花,先催报、秋归消息。

满芳枝凝露,为谁装饰。

便向尊前拚醉倒,古今同是东篱侧。

问何须、特地赋归来,抛彭泽。回首去,年时节。

开口笑,真难得。史君今郡更,自成行客。

霜鬓不辞重插满,他年此会何人忆。

记多情、曾伴小阑干,亲攀摘。

形式: 词牌: 满江红

满江红(其二)

雪后郊原,烟林静、梅花初坼。

春欲半,犹自探春消息。

一眼平芜看不尽,夜来小雨催新碧。

笑去年、携酒折花人,花应识。兰舟漾,城南陌。

云影淡,天容窄。绕风漪十顷,暖浮晴色。

恰似槎头收钓处,坐中仍有江南客。

问何如、两桨下苕溪,吞云泽。

形式: 词牌: 满江红

满庭芳(其一)三月十七日雨后极目亭寄示张敏叔、程致道

麦陇如云,清风吹破,夜来疏雨才晴。

满川烟草,残照落微明。

缥缈危栏曲槛,遥天尽、日脚初平。

青林外,参差暝霭,萦带远山横。孤城。

春雨过,绿阴是处,时有莺声。

问落絮游丝,毕竟何成。

信步苍苔绕遍,真堪付、闲客闲行。

微吟罢,重回皓首,江海渺遗情。

形式: 词牌: 满庭芳 押[庚]韵

满庭芳(其三)次旧韵,答蔡州王道济大夫见寄

一曲离歌,烟村人去,马头微雪新晴。

隔年光景,回首近清明。

断送残花又老,春波净、湖水初平。

谁重到,雕阑尽日,遥想画桥横。高城。

凝望久,何人为我,重唱馀声。

问桃李如今,几处阴成。

老去从游似梦,尊前事、空有经行。

犹能记,殷勤寄语,多谢故人情。

形式: 词牌: 满庭芳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