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登宝公塔复用前韵二首(其一)

空见方坟涌半霄,难将生死问参寥。

应身东返知何国,瑞像西归自本朝。

遗寺有门非辇路,故池无钵但僧瓢。

独龙下视皆陈迹,追数齐梁亦未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

翻译

只见四方的坟墓高耸入半空,生死之事难以向寂寥的星空询问。
化身向东返回,不知会到达哪个国家,吉祥的景象从西方回归,自然是本国朝廷的象征。
遗留的寺庙门口不再是皇权之路,古老的池塘中只有僧人的木瓢而无宝物。
孤独的龙俯瞰,一切往事都成为尘埃,追溯到齐梁时期也并不遥远。

注释

方坟:四方的坟墓。
参寥:寂寥的星空,代指无法解答的问题。
应身:化身。
瑞像:吉祥的景象。
辇路:专供皇帝乘坐的车马通行的道路。
僧瓢:僧人用来盛水或食物的木瓢。
龙:这里可能象征着帝王或重要人物。
齐梁: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两个朝代。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的作品,名为《重登宝公塔复用前韵二首(其一)》。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人生、历史和自然景观的深刻思考。

"空见方坟涌半霄,难将生死问参寥。" 这两句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方坟指的是古墓,涌半霄则是天气低沉,云雾迷漫的景象。这两句表达了诗人面对生命与死亡时所表现出的哲学思考,生死问题难以用常理去解答,只能依靠内心的参悟。

"应身东返知何国,瑞像西归自本朝。" 这两句则描绘了一种归属感和文化认同。诗人似乎在表达一种对于国家和文化根源的向往,无论身处何方,最终都要回到自己的祖国和文化中。

"遗寺有门非辇路,故池无钵但僧瓢。" 这两句描写了一个荒废的寺庙场景,寺庙虽然还有门,但不再是车马穿行之地;古老的池塘旁,只剩下僧人用的小瓢来汲水。这两句展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遗迹,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独龙下视皆陈迹,追数齐梁亦未遥。" 这两句则是诗人从高处俯瞰所见景象的描述,其中“独龙”通常指的是孤独的山峰或建筑物,“下视皆陈迹”意味着眼前的一切都已成为历史的遗迹。而“追数齐梁亦未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长河中那些伟大成就的赞叹,即便是如齐、梁这些辉煌一时的朝代,时间也已经证明它们并非永恒。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的描绘,以及个人内心世界的探索,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钟山西庵白莲亭

山亭新破一方苔,白帝留花满四隈。

野艳轻明非傅粉,秋光清浅不凭材。

乡穷自作幽人伴,岁晚谁为静女媒。

可笑远公池上客,却因松菊赋归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闻和甫补池掾

遭时何必问功名,自古难将力命争。

万户侯多归世胄,五车书独负家声。

才华汝尚为丞掾,老懒吾今合钓耕。

外物悠悠无得丧,春郊终日待相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乘日

乘日塞垣入,御风塘路归。

胡皆跃马去,雁却背人飞。

烟水吾乡似,家书驿使稀。

匆匆照颜色,恨不洗征衣。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夏夜舟中颇凉因有所感

扁舟畏朝热,望夜倚桅樯。

日共火云退,风兼水气凉。

未秋轻病骨,微曙浣愁肠。

坚我江湖意,滔滔兴不忘。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