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贺兰朋吉

往往东林下,花香似火焚。

故园从小别,夜雨近秋闻。

野菜连寒水,枯株簇古坟。

泛舟同远客,寻寺入幽云。

斜日扉多掩,荒田径细分。

相思蝉几处,偶坐蝶成群。

会宿曾论道,登高省议文。

苦吟遥可想,边叶向纷纷。

形式: 排律 押[文]韵

翻译

常常在东林之下,花香仿佛烈火焚烧。
故乡自小离别,夜晚的雨声临近秋天听来。
野外的野菜连着寒冷的水,枯萎的树丛围绕着古老的坟墓。
与远方的客人一同乘船,寻找隐没于幽深云雾中的寺庙。
夕阳下的门扉大多关闭,荒芜田地的小径分叉细密。
思念之情四处弥漫,偶尔坐下时蝴蝶成群飞舞。
曾经一起过夜讨论佛法,登高望远研讨文章。
遥想苦涩的吟诵,边疆的树叶纷飞不断。

注释

往往:常常。
东林:指东林寺。
似火焚:形容花香浓郁。
故园:故乡。
夜雨:夜晚的雨水。
野菜:野生的蔬菜。
寒水:冰冷的水。
泛舟:乘船出行。
幽云:高远的云层。
扉:门扉。
相思:深深的思念。
蝉:昆虫,这里可能象征声音或思念。
边叶:边疆的树叶。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怀旧和遥远的思念之情。开篇“往往东林下,花香似火焚”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于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向往。接着,“故园从小别,夜雨近秋闻”则透露出作者远离家乡多年的孤独和对过去生活的怀念。

诗中“野菜连寒水,枯株簇古坟”两句,通过对荒凉景象的描绘,更深化了这种离愁别緒的情感。随后,“泛舟同远客,寻寺入幽云”则表明作者在自然中寻找心灵的慰藉,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斜日扉多掩,荒田径细分”写出了时间流逝和环境变化的感慨。接下来的“相思蝉几处,偶坐蝶成群”则是作者在静坐时,对周围景物产生的情感共鸣。

最后,“会宿曾论道,登高省议文。苦吟遥可想,边叶向纷纷”,通过对过去与人共同探讨学问的回忆,以及现在独自思考时的情形,表达了作者对于知识和精神世界追求的执着。

整首诗以淡远的笔触勾勒出一种超脱世俗、怀旧思念又不失深邃哲思的意境,是一篇集情感与哲理于一体的佳作。

收录诗词(408)

贾岛(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汉族。早年出家为僧。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后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 字:浪(阆)仙
  • 号:无本
  • 籍贯: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
  • 生卒年:779~843年

相关古诗词

黄子陂上韩吏部

石楼云一别,二十二三春。

相逐升堂者,几为埋骨人。

涕流闻度瘴,病起喜还秦。

曾是令勤道,非惟恤在迍。

疏衣蕉缕细,爽味茗芽新。

钟绝滴残雨,萤多无近邻。

溪潭承到数,位秩见辞频。

若个山招隐,机忘任此身。

形式: 排律 押[真]韵

黄鹄下太液池

高飞空外鹄,下向禁中池。

岸印行踪浅,波摇立影危。

来从千里岛,舞拂万年枝。

踉跄孤风起,裴回水沫移。

幽音清露滴,野性白云随。

太液无弹射,灵禽翅不垂。

形式: 排律 押[支]韵

题刘华书斋

白石床无尘,青松树有鳞。

一莺啼带雨,两树合从春。

荒榭苔胶砌,幽丛果堕榛。

偶来疏或数,当暑夕胜晨。

露滴星河水,巢重草木薪。

终南同往意,赵北独游身。

渡叶司天漏,惊蛩远地人。

机清公干族,也莫卧漳滨。

形式: 排律 押[真]韵

题郑常侍厅前竹

绿竹临诗酒,婵娟思不穷。

乱枝低积雪,繁叶亚寒风。

萧飒疑泉过,萦回有径通。

侵庭根出土,隔壁笋成丛。

疏影纱窗外,清音宝瑟中。

卷帘终日看,欹枕几秋同。

万顷歌王子,千竿伴阮公。

露光怜片片,雨润爱濛濛。

嶰谷蛮湖北,湘川灀水东。

何如轩槛侧,苍翠袅长空。

形式: 排律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