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润道中,有怀钱塘,寄述古五首(其一)

从来直道不辜身,得向西湖两过春。

沂上已成曾点服,泮宫初采鲁侯芹。

休惊岁岁年年貌,且对朝朝暮暮人。

细雨晴时一百六,画船鼍鼓莫违民。

形式: 七言律诗

翻译

一生正直无愧于心,曾在西湖度过两度春天。
在沂水边我已穿上曾点般的朴素衣裳,初次在泮宫采摘鲁侯赐予的芹菜。
不必惊异每年容貌的变迁,且珍惜每日相伴的人。
细雨过后迎来晴天,恰逢百十六天的美景,划船游玩时切勿违背百姓意愿。

注释

从来:自始至终。
直道:正直之道。
不辜:无愧。
西湖:杭州西湖。
沂上:沂水之滨,指孔子讲学之地。
曾点服:曾点式的简朴衣物,暗指淡泊名利的生活。
泮宫:古代学校,此处指儒家学府。
鲁侯芹:鲁侯所赐的芹菜,比喻高洁的品德。
休惊:不必惊异。
岁岁年年貌:每年的容貌变化。
朝朝暮暮人:每日相伴的人。
细雨:小雨。
晴时:雨后放晴的时候。
一百六:指农历四月十六,古人认为这一天最美。
画船鼍鼓:装饰华丽的船只和鼓乐。
违民:违背百姓意愿。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作品,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深切感悟和艺术造诣。诗中通过对西湖春色的描绘,以及对沂水、泮宫等地名的点缀,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与大自然合一的境界。

“从来直道不辜身”表达了作者追求真诚、不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得向西湖两过春"则是说作者有幸在美丽的西湖边体验到了两个春天,这里的"两过春"既可理解为时间上的重叠,也可以看作精神上对美好时光的珍视。

接下来的“沂上已成曾点服,泮宫初采鲁侯芹”中,“沂上”和“泮宫”都是地名,这里的“曾点服”和“鲁侯芹”则是指特定的植物,表明作者对自然界的观察之细致。这些意象构成了诗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

"休惊岁岁年年貌,且对朝朝暮暮人"这两句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作者似乎在劝诫自己,也是在告诫读者,应珍惜眼前的美好,不为世事所扰。

最后,“细雨晴时一百六,画船鼍鼓莫违民”则描绘了一幅雨后西湖的生动图景。"细雨晴时"给人以淡雅之感,而"画船鼍鼓"则是对当下美好生活的一种享受和赞颂。

整首诗通过精致的笔触和深远的意境,展现了作者在自然中的情感体验以及他那超凡脱俗的人生态度。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常润道中,有怀钱塘,寄述古五首(其二)

草长江南莺乱飞,年来事事与心违。

花开后院还空落,燕入华堂怪未归。

世上功名何日是,樽前点检几人非。

去年柳絮飞时节,记得金笼放雪衣。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常润道中,有怀钱塘,寄述古五首(其三)

浮玉山头日日风,涌金门外已春融。

二年鱼鸟浑相识,三月莺花付与公。

剩看新翻眉倒晕,未应泣别脸消红。

何人织得相思字,寄与江边北向鸿。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常润道中,有怀钱塘,寄述古五首(其四)

国艳夭娆酒半酣,去年同赏寄僧檐。

但知扑扑晴香软,谁见森森晓态岩。

谷雨共惊无几日,蜜蜂未许辄先甜。

应须火急回征棹,一片辞枝可得黏。

形式: 七言律诗

常润道中,有怀钱塘,寄述古五首(其五)

惠泉山下土如濡,阳羡溪头米胜珠。

卖剑买牛吾欲老,杀鸡为黍子来无。

地偏不信容高盖,俗俭真堪著腐儒。

莫怪江南苦留滞,经营身计一生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