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经台

门径萧萧长绿苔,一回登此一徘徊。

青牛谩说函关去,白马亲从印土来。

确实是非凭烈焰,要分真伪筑高台。

春风也解嫌狼籍,吹尽当年道教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翻译

门前小路寂静布满绿苔,每次登临此处总要流连忘返。
无需多言青牛穿越函谷关的传说,白马却真实地从印度载经归来。
究竟是非对错让烈火来验证,要辨别真伪就需建立高台明辨。
春风似乎也厌恶这杂乱无章,吹散了往昔道教留下的尘埃。

注释

门径:门前的小路。
萧萧:形容冷落、寂静。
绿苔:生长在潮湿处的绿色苔藓。
登此:登上这里。
徘徊:来回走动,留恋不去。
青牛:传说中老子乘骑出关的青色牛,喻指道家思想的传播。
谩说:不必多说,不必强调。
函关:即函谷关,古时军事要地,相传为老子著《道德经》后西出之地。
白马:指唐僧取经所骑的白马,象征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
印土:古代对印度的称呼。
确实是非:确实地分辨是非。
凭:依靠。
烈焰:猛烈的火焰,比喻严酷的考验或激烈的辩论。
要分真伪:需要区分真假。
筑高台:建立一个高的平台,比喻提供一个公开辩论或展示的场所。
春风:春天的风,常寓意新的开始或变革。
也解:也会,也能。
嫌:讨厌,不喜欢。
狼籍:杂乱不堪的样子。
道教灰:这里比喻旧的道教传统或遗迹。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尘世、返璞归真的意境。"门径萧萧长绿苔,一回登此一徘徊",开篇便营造出一种幽静的自然环境和作者独自游历的氛围。"青牛谩说函关去,白马亲从印土来",这里的“青牛”、“白马”可能隐喻着某种精神追求或是道教的象征,其“去”与“来”暗示了一种超脱现实的境界。

"确实是非凭烈焰,要分真伪筑高台"一句,表达了作者对于真正信仰的追求和对虚假之物的摒弃。在这里,“烈焰”可能象征着外在的炼狱或是世间的纷扰,而“高台”则代表了精神上的净土。

"春风也解嫌狼籍,吹尽当年道教灰"一句,则显现出一种对过去迷信或错误的释然和清除。这里的“春风”象征着新的开始,“狼籍”可能是指过往的混乱与迷茫,而“道教灰”则暗示了对某种信仰的反思和超越。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一种精神上的清洁和追求真理的过程。作者似乎在告别过去的迷失,向往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这不仅是一种文学创作,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思。

收录诗词(108)

李世民(隋末唐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号贞观。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唐太宗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唐太宗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后世明君之典范。庙号太宗,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

  • 生卒年:599年-649年

相关古诗词

人不易知

权衡谅匪易,愚智信难移。

九德皆殊进,三端岂易施。

同称昆岫宝,共握桂林枝。

郑鼠今奚别,齐竽或滥吹。

瑶台有光鉴,屡照不应疲。

片善当无掩,先鸣贵在斯。

龙门峻且极,骥足庶来驰。

太息李元礼,期君幸一知。

形式: 排律 押[支]韵

云母屏风隔坐

彩障成云母,丹墀隔上公。

才彰二纪盛,荣播一朝同。

近玉初齐白,临花乍散红。凝姿分缥缈,转佩辨?珑。

意惬恩偏厚,名新宠更崇。

谁知历千古,犹自仰清风。

形式: 排律 押[东]韵

日暮山河清

天高爽气晶,驰景忽西倾。

山列千重静,河流一带明。

想同金镜澈,宁让玉壶清。

纤翳无由出,浮埃不复生。

荣纡分汉苑,表里见秦城。

逸兴终难系,抽毫仰此情。

形式: 排律 押[庚]韵

月映清淮流

淮月秋偏静,含虚夜转明。

桂花窥镜发,蟾影映波生。

澹滟轮初上,裴回魄正盈。

遥塘分草树,近浦写山城。

桐柏流光逐,蠙珠濯景清。

孤舟方利涉,更喜照前程。

形式: 排律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