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常山界使回有寄

自小即南北,未如今日离。

封疆初尽处,人使却回时。

开口有所忌,此心无以为。

行行复垂泪,不称是男儿。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翻译

我从小就在南北两地奔波,从未像今天这样分离遥远。
在边疆的边界刚刚结束的地方,使者返回的时候。
开口说话有所顾忌,心中满是忧虑无法言表。
走着走着又忍不住流泪,这与男子汉的气概不符。

注释

自小:从小。
南北:指南方和北方。
今日离:今天的分离。
封疆:边境地区。
尽处:尽头。
人使:使者。
回时:返回的时候。
开口:开口说话。
忌:顾忌。
此心:心中的感受。
行行:行走的样子。
垂泪:流泪。
不称:不符合。
男儿:男子汉。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游子在离别时刻的复杂情感。起始两句“自小即南北,未如今日离”表达了诗人自幼便习于长途跋涉,但此次离别却格外难以忘怀。这不仅是因为距离的远近,更有着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内心的孤独。

“封疆初尽处,人使却回时”两句,则写出了诗人在边塞地带接收到返回的命令。这里,“封疆”指的是国界或边疆之地,而“人使”则是指被派遣者。诗人以此强调了自己的身份和所处环境,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无奈的情绪。

接着的两句“开口有所忌, 此心无以为”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在这种边塞之地,诗人不得不有所顾忌,无法将真实的情感完全表达出来。这份压抑和束缚,让他感到痛苦而又无从诉说。

最后两句“行行复垂泪,不称是男儿”则是诗人在表达自己的哀伤。每次告别,每一次的离去,都让诗人潸然泪下。这与传统对男子汉应具备的坚强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似乎也在质疑自己作为一个“男儿”的形象和角色。

这首诗通过对环境、命令、内心世界以及个人情感的描绘,勾勒出了一位游子在离别时刻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与情感挣扎。

收录诗词(330)

杜荀鹤(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汉族。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

  • 字:彦之
  • 号:九华山人
  • 籍贯: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
  • 生卒年:846~904

相关古诗词

白发吟

一茎两茎初似丝,不妨惊度少年时。

几人乱世得及此,今我满头何足悲。

九转灵丹那胜酒,五音清乐未如诗。

家山苍翠万馀尺,藜杖楮冠输老儿。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伤病马

此马堪怜力壮时,细匀行步恐尘知。

骑来未省将鞭触,病后长教觅药医。

顾主强抬和泪眼,就人轻刷带疮皮。

祗今筋骨浑全在,春暖莎青放未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戏题王处士书斋

先生高兴似樵渔,水鸟山猿一处居。

石径可行苔色厚,钓竿时斫竹丛疏。

欺春祗爱和醅酒,讳老犹看夹注书。

莫道无金空有寿,有金无寿欲何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戏赠渔家

见君生计羡君闲,求食求衣有底难。

养一箔蚕供钓线,种千茎竹作渔竿。

葫芦杓酌春浓酒,舴艋舟流夜涨滩。

却笑农家最辛苦,听蝉鞭马入长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