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景诗似欠一篇五更枕上足成之录呈西美司书勿劳属和仆亦偃旗闭垒矣

甘寒何必柘为浆,也解逡巡造醴凉。

更喜鹤鸣添子和,休因荔进引蕉黄。

花如宋玉窥邻女,诗似刘郎问泰娘。

只欠西湖双画舫,便疑风景类钱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何须柘木榨汁来解渴,也能慢慢酿出清凉的甜酒。
更令人欢喜的是鹤鸣声增添了和谐,别因荔枝而想起香蕉的黄色。
花朵如宋玉偷看邻家少女,诗句像刘郎向老妇人提问。
只差在西湖上划两艘画舫,仿佛这里的景色就像钱塘一样美丽。

注释

柘:柘木,一种树,可用来榨汁。
浆:饮料,这里指酒浆。
造醴:酿造甜酒。
凉:清凉。
鹤鸣:鹤的叫声,象征吉祥。
子和:和谐,和睦。
荔进:提及荔枝。
蕉黄:香蕉的黄色,代指热带水果。
宋玉:古代美男子,比喻花朵的美丽。
窥邻女:偷看或比喻欣赏邻居女子。
刘郎:刘禹锡,唐代诗人,此处借指诗人自己。
泰娘:古代对老年妇女的称呼,此处可能指代诗中的老妇人。
西湖:杭州著名的湖泊。
双画舫:两艘装饰华丽的船。
风景:景色。
钱塘:古代杭州的别称,以美景著称。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周必大的作品,以"四景诗"的形式,通过对甘寒饮品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情趣的独特品味。首句"甘寒何必柘为浆,也解逡巡造醴凉",表达了对清淡甘甜饮料的喜爱,即使不是柘浆(古代的一种清凉饮料),普通的醴酒也能带来凉意。接下来的"更喜鹤鸣添子和,休因荔进引蕉黄",通过鹤鸣和荔枝、香蕉等元素,营造出一种宁静而丰富的自然氛围。

"花如宋玉窥邻女,诗似刘郎问泰娘",运用典故,将诗人自己的诗歌比喻为宋玉(古代美男子)欣赏邻家女子,或是刘郎(唐代诗人刘禹锡)与泰娘(唐代歌妓)的对话,形象地形容了自己的诗才和对文学的追求。最后两句"只欠西湖双画舫,便疑风景类钱塘",诗人想象自己身处西湖,若是能有两艘画舫游弋其中,那景色定然如钱塘江般迷人,表达了对西湖美景的向往。

整体来看,这首诗语言流畅,意境优美,既表现了诗人对日常生活的细腻感受,又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宋诗的雅致与闲适。

收录诗词(887)

周必大(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洪道,自号平园老叟。原籍管城(今河南郑州),至祖父周诜时居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周家村)。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庐陵四忠”之一。开禧三年(1207年),赐谥文忠,宁宗亲书“忠文耆德之碑”。工文词,为南宋文坛盟主。与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等都有很深的交情。著有《省斋文稿》、《平园集》等80余种,共200卷

  • 字:子充
  • 生卒年:1126年8月15日—1204年10月25日

相关古诗词

平江颜侍郎挽诗

吴门自古俊髦多,中外推公政事科。

议礼不妨丰酒课,治繁犹暇讲禅那。

榻前屡记宣除目,川上遥怜逐逝波。

底用镌碑纪廉直,乡评正自不消磨。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戊子岁除以粣代酒送邦衡邦衡有诗见戏仍送牛尾狸次韵

先生岂比习池徒,薄酝仍惭校尉厨。

献粣聊将追粔籹,餔糟只欲伴屠苏。

削肌知自何人手,灌顶疑尝释氏醐。

必许寻花兼问柳,敢辞挈榼更提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戊午仲春同甲小集次旧韵

会老三人似颍川,同生绛县免疑年。

尊常有酒何妨醉,事每无心即是仙。

俭欲固应知足足,忘形谁问是肩肩。

香山已写丹青像,洛诵仍凭副墨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永和镇曾峑季高明秀楼

心得高明趣,楼开井邑间。

巡檐风与月,隐几水兼山。

景物因天巧,轩窗占地悭。

寒暄俱可至,徙倚不知还。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