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书文公奉诏求贤遍历三齐其还朝也诗以送之

明主求贤频下诏,宪臣奉使岂言劳。

剑光射日嵎夷近,马首冲云泰岱高。

莫数夷吾为国士,浪传景略是人豪。

岩廊百有赓歌在,欲理朱弦未敢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豪]韵

翻译

英明的君主频繁发布诏令,选拔贤能之士,宪臣出使难道会嫌辛劳。
宝剑的光芒直射太阳,接近边陲之地,马首昂扬,直指云端,泰山般崇高。
不必列举管仲这样的国士,传言李靖的智谋也是人中豪杰。
朝廷中回荡着百官的赞歌,想要弹奏治国的乐章,却不敢轻易尝试。

注释

明主:英明的君主。
贤:贤能的人。
宪臣:掌管法律的大臣。
劳:辛劳。
剑光:宝剑的光芒。
嵎夷:边陲地区。
泰岱:泰山。
高:崇高。
夷吾:管仲,春秋时期齐国名臣。
国士:国家的栋梁。
景略:李靖,唐朝名将。
人豪:人中豪杰。
岩廊:朝廷,代指皇宫。
赓歌:赞美诗或赞歌。
朱弦:红色的琴弦,常用来比喻治理国家。
操:弹奏。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政治家谢肃的作品,名为《治书文公奉诏求贤遍历三齐其还朝也诗以送之》。诗中描绘了一个场景:皇帝频繁颁布诏令,寻找贤能之士,而身为宪臣者则忠诚执行使命,没有言语中的劳苦。接下来的两句“剑光射日嵎夷近,马首冲云泰岱高”则描绘了一位将领或使者的雄壮形象,他的剑光在太阳下闪耀,与远处的嵎夷山相近,而他的战马则勇猛地冲向云层,仿佛要攀登那遥远的泰岱山。

诗人随后自称为“国士”,而非简单的豪杰之辈。最后两句“岩廊百有赓歌在,欲理朱弦未敢操”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典籍的尊重和向往,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但却表现出一种谦逊和不敢轻易触碰这些经典的态度。

整首诗通过对古代贤能人物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理想政治境界和个人修养的追求,同时也反映出了唐代士大夫对于传统文化的尊崇与自我期许。

收录诗词(392)

谢肃(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感怀

枯树桓司马,五柳陶徵君。

微木何足道,所叹此两人。

一埋柴桑骨,一为九锡臣。

荣辱俱已矣,芳秽万世闻。

形式: 古风

感事二首(其二)

自古衣食勤,物生无时閒。

春耕望时雨,厚土常苦乾。

举头呼天公,天远安得闻。

幸此中夜雨,潇潇洒中田。

天人两异情,相值良独难。

水旱与丰年,由来皆偶然。

愚夫苦多怨,智士即而安。

我歌宁独此,万事一嗟叹。

形式: 古风

感事二首(其一)

投老益无趣,误为世尘婴。

飘然欲脱去,疲弱安能耕。

始谋苦不臧,妄欲事功名。

中路两不可,徬徨始嗟惊。

回辙怆已晚,悠悠事遄征。

万物各有求,我生安得宁。

形式: 古风

感庭莎

桃蹊李径有尘埃,初放青莎秀满阶。

想见芊绵古城角,有人嗟我未归来。

形式: 七言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