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一夜翻河落瓦沟,平明山霭欲全收。
正疑础润云生足,直怕天明日探头。
倏忽去来观聚蚁,现前起灭悟浮沤。
占晴不问黄衣使,已向鸟乌声际求。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久雨后天气变化的景象。开篇“一夜翻河落瓦沟,平明山霭欲全收”两句,通过对夜晚雷声如翻江倒海、瓦片纷飞,以及白日渐明、山色如被般覆盖的描述,展示了雨势初现减弱之态。诗人以此表达了一种期待晴朗天气的愿望。
继而“正疑础润云生足,直怕天明日探头”两句,则进一步描绘出即将到来的晴空,但又担忧着天色未稳,恐怕一旦日出便又被烈日曝晒。这里的“基础湿润”的“础”,指的是大地,而“云生足”则隐喻着雨云尚未完全散去,仍有再次聚集成阴的可能。
下片“倏忽去来观聚蚁,现前起灭悟浮沤”两句,用了看待蚂蚁聚集和水波荡漾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天气变化的细微观察,以及对于即将到来的晴空所持有的期待与不安。蚂蚁的聚集往往被认为是预兆晴好的征象,而“浮沤”则形容水面的波纹,暗示着风平浪静。
最后两句“占晴不问黄衣使,已向鸟乌声际求”,诗人表达了对晴空的渴望,不再询问那位负责天气预报的黄衣使者(古代指负责观察天象的人),而是直接向自然界发出请求。这里的“鸟乌”指的是乌鸦,古人相信乌鸦能预知天气变化,因此诗人在乌鸦的叫声中寻求对晴朗天气到来的确认。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自然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久雨之后那短暂而又渺茫的晴空所持有的复杂情绪。
不详
筠溪居士、普现居士等。大观三年(1109)进士。高宗朝,试中书舍人,再试户部侍郎,以反对议和忤秦桧,乞归田。晚年隐连江(今属福建)西山。所作词多抒写乱世时的感慨,风格豪放,有《筠溪乐府》,存词80余首
浪迹随方寄,穷途触事谙。
雨逢春甲子,江满地东南。
客鬓霜前落,诗情酒外酣。
上方愁独往,藜杖许同参。
南郭子綦隐,西郊杜老居。
风流知异代,臭味本吾庐。
高阁深翻贝,虚堂静散书。
经旬想颜色,着雨问何如。
老子何因一念差,肯将簪绂换袈裟。
同参尚有满路在,异世犹将逊老誇。
结习未忘能作舞,因缘那得见拈花。
却修净业寻来路,澹泊如今居士家。
毗耶香饭壑源春,午枕聊分百亿身。
旋落涧泉高下语,自鸣山鸟送迎人。
云山往岁真成癖,觞咏一时俱绝尘。
已办归途踏山暝,试扪高壁上星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