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云堂

老子何因一念差,肯将簪绂换袈裟。

同参尚有满路在,异世犹将逊老誇。

结习未忘能作舞,因缘那得见拈花。

却修净业寻来路,澹泊如今居士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翻译

老子为何一时念头偏差,竟愿意用官帽换取僧衣。
一同修行的人还有许多在路上,即使在不同的世界,也会称赞他的选择。
未能忘却尘世习气,他还能翩翩起舞;佛法缘分如何能让他见到拈花一笑的境界。
他转而修行清净之道,寻找回归的道路,现在的生活就像居士般淡泊宁静。

注释

老子:指古代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李耳。
簪绂:古代官员的冠饰,代指官职。
袈裟:佛教僧侣穿的长袍,象征出家。
满路:众多,众多的人。
逊老:逊色于老人,此处指比不上年长者。
结习:积习,长期形成的习惯或习气。
因缘:佛教中指宿世因果和现世际遇。
拈花:禅宗公案中的典故,指佛陀拈花微笑,暗示佛法的深奥。
净业:清净的修行,指佛教中修行者的纯净行为。
居士:在家修行的佛教徒,非出家人。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曾经的高官或贵族成员因一念之转而改变了生活轨迹,放弃了世俗的荣华富贵,选择出家为僧。"老子何因一念差"表达了对其改变初心的困惑和不解,而"肯将簪绂换袈裟"则明确指出了这种转变的具体表现——从华丽的装饰到简朴的僧衣。

"同参尚有满路在,异世犹将逊老誇"这两句诗表达了对过去共同经历的人们仍然在世俗的道路上忙碌,而自己则已经超脱,准备在另一个世界继续自己的修行。"结习未忘能作舞,因缘那得见拈花"则是说尽管已经出家,但仍记得往日的习惯和技艺,然而现在的因缘却难以再次见到那些繁华。

最后两句"却修净业寻来路,澹泊如今居士家"表达了诗人对过去错误行为的反省,并决心寻找回归纯净之道,如今过着平淡无奇的居士生活。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反思,展现了一个从世俗到出家的内在转变过程,以及对这种选择的深刻体悟。

收录诗词(779)

李弥逊(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筠溪居士、普现居士等。大观三年(1109)进士。高宗朝,试中书舍人,再试户部侍郎,以反对议和忤秦桧,乞归田。晚年隐连江(今属福建)西山。所作词多抒写乱世时的感慨,风格豪放,有《筠溪乐府》,存词80余首

  • 号:筠西翁
  • 籍贯:吴县(今江苏苏州)
  • 生卒年:1085~1153

相关古诗词

山门晚归

毗耶香饭壑源春,午枕聊分百亿身。

旋落涧泉高下语,自鸣山鸟送迎人。

云山往岁真成癖,觞咏一时俱绝尘。

已办归途踏山暝,试扪高壁上星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山中遇雨

卯酒催归梦,僧房借枕头。

客愁三日雨,山意十分秋。

鸣涧涨还落,凝云去复留。

阳乌肯回翼,高处卜深游。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山居寄友人

结庐人境经过少,晚起长遭稚子催。

闲处赤心忧国尽,病中白发爱山回。

林泉可使居无竹,风雨空嗟摽有梅。

不遣飞奴频过我,欲将怀抱向谁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山游遇雨

杖藜寻胜复中休,不比红尘走燕骝。

幽趣未穷随雨断,高情无尽与云浮。

冥冥深树秋犹暗,猎猎新蒲暖更柔。

老去行藏甘一壑,不须重广畔牢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