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昭君操》由宋代诗人沈辽所作,以王昭君的故事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昭君从汉宫女到嫁配匈奴的命运转折,以及她远离故土、孤独生活的凄凉境遇。
诗中开篇即点明了王昭君的身份和命运:“王昭君,汉宫女。汉宫女,嫁配虏。”短短几句话,便勾勒出昭君从繁华宫廷到遥远异域的转变。接着,“生如桃李花,皖皖托朝露”一句,以桃李花比喻昭君的美丽与脆弱,如同清晨的露珠般易逝,暗示了她命运的多舛。
“春风一摧折,零落在泥土”则形象地描绘了昭君被送往匈奴后,如同被春风摧折的花朵,最终凋零在异国的土地上。接下来,“君王委心事匈奴,不知匈奴在何处”一句,表达了昭君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以及对命运无常的无奈。
“黄门扶我上车去,遥望汉宫隔烟雾”描绘了昭君离开汉宫时的场景,与“十年帘下学画眉,不知还为蛾眉误”形成对比,突出了她从宫廷生活到异域生活的巨大变化。而“当时恩怨或易忘,今日悲愁那可诉”则表达了昭君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当前悲惨命运的无力诉说。
“梦中往往作歌舞,满目异类谁与语”描绘了昭君在异国他乡的孤独生活,只能在梦中寻找慰藉。最后,“但见惊风吹尘沙,岂识春还复秋暮”一句,以自然界的更迭象征时间的流逝,昭君在异国的生活仿佛与外界隔绝,无法感知季节的变化。
“山林强鬼向夜哭,夜夜毡车宿荒戍”描绘了昭君在匈奴生活的艰苦环境,以及她内心的痛苦与挣扎。“胡人从来不照镜,但见白发垂霜缕”则进一步强调了昭君年华老去,却无法回到故土的事实。
整首诗以昭君的故事为线索,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生动的场景描绘,展现了她从繁华到落寞的人生轨迹,以及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命运的无奈接受。沈辽通过对昭君命运的深刻剖析,不仅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同情,也反映了对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之间复杂关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