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道祖江程万丘顺甫讲易孟子拾其意为二十韵

吾初读七篇,未领跃如义。

晚而窥大易,稍解寂然意。

乃知平放著,的的目前事。

尽心则无馀,穷神忽超诣。

以斯印群书,拈出句句是。

君臣父子间,运量周旋际。

体之则光明,杂物了无累。

伟哉此陈编,孔孟心所寄。

有如撞洪钟,合响入迢递。

言高听者聩,不绝仅如缀。

幸兹良友集,一发万古秘。

真长富辞原,百折无留势。

文通秉文均,裁度取中制。

宛丘坐忘言,袖手岂深闭。

鄙怀顿为空,快若扫长彗。

旁观二三子,耳剽咸愕眙。

诱之循循然,活处鱍鱍地。

气质虽有拘,学问欲如蜕。

时乎不再来,过此恐少味。

大书镵坐隅,以起衰惰气。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刘子翚的作品,名为《江程万丘顺甫讲易孟子拾其意为二十韵》。诗中作者通过回忆自己学习经典的过程,表达了对儒家经典特别是《易经》和《孟子》的深刻理解与崇敬。

“吾初读七篇,未领跃如义。”开篇便讲述了作者最初接触到《诗经》中的七个部分时,尚未完全领会其中的深奥意旨。随后,“晚而窥大易,稍解寂然意。”表明作者在更成熟之后,对于《易经》的理解有了新的突破,开始理解到了其中平和自然、顺应天理的哲学思想。

“乃知平放著,的的目前事。尽心则无馀,穷神忽超诣。”这里作者进一步阐述了自己对儒家经典的深刻领悟,以及这种理解如何影响到他处理现实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以斯印群书,拈出句句是。君臣父子间,运量周旋际。"则显示了作者将这些经典中的智慧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国家治理、人伦关系等,并能从中提炼出精华。

在下文,“体之则光明,杂物了无累。”说明了这种理解和实践使得作者心境清明,无论面对什么复杂的事物,都能不受牵绊。"伟哉此陈编,孔孟心所寄。有如撞洪钟,合响入迢递。言高听者聩,不绝仅如缀。"这里作者赞叹这些经典的伟大,以及它们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就像敲击洪钟,声音回荡,令人耳目一新。

接下来,“幸兹良友集,一发万古秘。真长富辞原,百折无留势。”表达了作者对于能结交志同道合之友的幸运,以及这些朋友间交流思想、探讨学问所形成的深厚文化底蕴和持久影响力。

"文通秉文均,裁度取中制。宛丘坐忘言,袖手岂深闭。鄙怀顿为空,快若扫长彗。旁观二三子,耳剽咸愕眙。诱之循循然,活处鱍鱍地。气质虽有拘,学问欲如蜕。"这里作者谈到了文学创作应有的平和均衡,以及对待人接物的态度。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专注和投入,尽管个性或许有些固执,但求学之心却像春日里萌发的幼芽一般蓬勃向上。

最后,“时乎不再来,过此恐少味。大书镵坐隅,以起衰惰气。”则表达了作者对于珍惜光阴、勤于学问的态度,以及通过阅读经典来激发自己的精神力量,抵御懒惰之气。

总体而言,这首诗展示了作者对儒家文化的深刻理解和个人修养的成果,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对于知识追求、人生态度和文学创作的积极向上的哲学思考。

收录诗词(673)

刘子翚(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作彦仲,又号病翁,学者称屏山先生。刘韐子,刘子羽弟。以荫补承务郎,通判兴化军,因疾辞归武夷山,专事讲学,邃于《周易》,朱熹尝从其学。著有《屏山集》

  • 字:彦冲
  • 号:屏山
  • 籍贯:建州崇安(今属福建)
  • 生卒年:huī)(1101~1147

相关古诗词

吊史

禽殚繁弱弃,兔尽韩卢烹。

英雄起乘时,时徂力难争。

精魂闭尺穴,壮骨飏飞尘。

凄凉千载下,闻风凛如生。

嬴秦失其鹿,图王各峥嵘。

斯人顾眄间,汉楚分重轻。

臣虽替末路,君亦寒初盟。

岂不念畴昔,百战同艰辛。

谁云汉网疏,豪俊屡拂萦。

高蹈欣系解,括囊闻饮醇。

形式: 古风

同才仲入山有怀奇仲

客至那容懒,牵筇入翠萝。

山光知雨过,野色见秋多。

妙语时相夺,微吟只自哦。

吹埙来独晚,此日恨如何。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歌]韵

同吴居安入开善四首(其四)出山

日日冬气昏,霜风不镰面。

回舆始见山,数点寒中现。

我行得胜友,笑语生华绚。

如何剑峰南,咫尺不常见。

形式: 古风 押[霰]韵

同吴居安入开善四首(其三)过报德庵

循溪踏危矼,路入筼筜坞。

森森翠棂间,一干横清雨。

茶烟日月静,石壁轩扉古。

尽兹北山旁,小胜无遗取。

形式: 古风 押[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