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曲歌辞.独不见

白马谁家子,黄龙边塞儿。

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

春蕙忽秋草,莎鸡鸣西池。

风摧寒棕响,月入霜闺悲。

忆与君别年,种桃齐蛾眉。

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

终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形式: 乐府曲辞 押[支]韵

翻译

骑在白马上翩翩而驰的,那是谁家的少年,是在龙城边塞戍城立功的征戍之人。
天山如今天寒地冻,积雪厚有三丈,这个时候怎么适合远行呢?
春日的蕙兰忽而变得枯萎,变成了秋草,闺中的美人也已经到迟暮之年了。在这凄清落寞的深秋,曲池边传来阵阵吱吱呀呀梭子的声响。
那是风吹动寒梭发出的声响,月亮伴着清霜,更显出秋天深居闺中的女子的无限伤悲。
还记得与丈夫离别的那年,门前种的桃树与她齐眉。
如今桃树已经高百余尺了,花开花落几十年过去,很多枝条已经枯萎了。
始终不见丈夫归来,只有凄伤的眼泪独自空流。

注释

黄龙:古代城池名。
又名龙城。
在今辽宁朝阳一带。
此处泛指边塞地区。
蕙:蕙兰,兰花的一种,春日开花。
莎鸡:虫名。
又名络纬。
俗称纺织娘、络丝娘。
寒棕:谓织布梭,状家境的贫寒,或冷天犹织,故称。
霜闺:即秋闺。
此处指秋天深居闺中的女子。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杂曲歌辞》。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白马谁家子,黄龙边塞儿。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春蕙忽秋草,莎鸡鸣西池。风摧寒棕响,月入霜闺悲。"

这里诗人以壮丽的景象开篇,白马、黄龙边塞都给人一种遥远与威严并存的感觉,而“天山三丈雪”则增添了一份苍凉与凛冽之感。春去秋来,草色变换,莎鸡鸣叫在西池,都透露出时光易逝的无常。而风声、棕树响动,以及月入霜窗,都使人感到一种萧瑟孤寂。

"忆与君别年,种桃齐蛾眉。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

诗人的情感在这里开始展现,他们回忆起与友人分别的往事,当时一起种下的桃树,如今已高百余尺,但桃花纷纷落下,却只剩下了枯枝。这不仅是对自然界生长变化的描写,也象征着人间聚散离合,朋友之间情谊的消逝。

"终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深沉的情感,他虽然知道桃树已如此高大,但最终却不能与友人共享这一切,内心充满了孤独和悲伤,只能默默流泪,感慨于无尽的相思之情。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友谊情怀,表达了诗人对于友人的深切怀念与不舍。

收录诗词(1046)

李白(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 字:太白
  • 号:青莲居士
  • 生卒年:701年-762年

相关古诗词

独坐敬亭山

合沓牵数峰,奔地镇平楚。

中间最高顶,髣髴接天语。

形式: 五言绝句 押[语]韵

独酌

春草如有意,罗生玉堂阴。

东风吹愁来,白发坐相侵。

独酌劝孤影,闲歌面芳林。

长松尔何知,萧瑟为谁吟。

手舞石上月,膝横花间琴。

过此一壶外,悠悠非我心。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独酌清溪江石上寄权昭夷

我携一樽酒,独上江祖石。

自从天地开,更长几千尺。

举杯向天笑,天回日西照。

永愿坐此石,长垂严陵钓。

寄谢山中人,可与尔同调。

形式: 古风

狱中上崔相涣

胡马渡洛水,血流征战场。

千门闭秋景,万姓危朝霜。

贤相燮元气,再欣海县康。

台庭有夔龙,列宿粲成行。

羽翼三元圣,发辉两太阳。

应念覆盆下,雪泣拜天光。

形式: 古风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