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将五首(其二)

韩公本意筑三城,拟绝天骄拔汉旌。

岂谓尽烦回纥马,翻然远救朔方兵。

胡来不觉潼关隘,龙起犹闻晋水清。

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荅升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韩公当初计划修建三座城池,打算断绝敌人的气焰,夺取汉家的旗帜。
谁料到最终竟要借回纥的兵马之力,他们远道而来救援朔方的军队。
胡人来袭时,潼关险隘并未让人警觉,但龙腾之声仍能听见晋水清澈。
只有皇帝独自忧虑国家社稷,各位又该如何回应这太平盛世呢?

注释

韩公:指韩愈,唐代文学家,曾参与军事行动。
天骄:古代对北方游牧民族的蔑称。
拔汉旌:夺取汉朝的旗帜,象征打败敌人。
回纥马:唐朝时期的少数民族回纥援助的骑兵。
朔方兵:唐朝北部边疆的军队。
潼关隘:古代关隘,位于陕西中部,战略要地。
晋水:可能指的是黄河支流晋水,代指中原地区。
至尊:对皇帝的尊称。
社稷:国家的代称。
升平:太平盛世。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作品,属于《诸将五首》中的第二首。从内容来看,诗中表达了对历史上韩信在军事上的英勇和智谋的赞赏,以及对于国家安全的关切。

“韩公本意筑三城,拟绝天骄拔汉旌。” 这两句诗描绘了韩信筹划建立三座城池,以削弱敌人实力、树立汉军威望的决心和谋略。这里的“韩公”指的是西汉名将韩信,“拟绝天骄拔汉旌”则是表明他要消除天下所有的傲慢对手,拔起代表汉朝军旗的旌旗。

“岂谓尽烦回纥马,翻然远救朔方兵。” 这两句诗强调了韩信不仅仅是在国内筑城防御,而且还要远征边疆,以解救北方边境(朔方)的汉军。这里的“岂谓”表达了一种反问的语气,意在强调韩信的战略眼光和行动力度。

“胡来不觉潼关隘,龙起犹闻晋水清。” 这两句诗则是描写边疆地区对汉朝军队的反应。即便外敌(胡)来了,也未能察觉到潼关等要塞的坚固,而韩信的英名如同一条龙一般,至今仍能听到晋水之清澈。

“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荅升平。” 最后两句诗是对当时统治者的提醒和疑问。诗人询问为何只让皇帝一人担忧国家的安危(社稷),而其他将领们却怎么能如此轻松地享受升官进爵的平静。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韩信的赞颂,表达了诗人对于强国和防御安全的深切关怀,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当时政治军事状况的不满和担忧。

收录诗词(1462)

杜甫(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草堂纪念

  • 字:子美
  • 籍贯: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
  • 生卒年:712-770

相关古诗词

诸将五首(其三)

洛阳宫殿化为烽,休道秦关百二重。

沧海未全归禹贡,蓟门何处尽尧封。

朝廷衮职虽多预,天下军储不自供。

稍喜临边王相国,肯销金甲事春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

诸将五首(其四)

回首扶桑铜柱标,冥冥氛祲未全销。

越裳翡翠无消息,南海明珠久寂寥。

殊锡曾为大司马,总戎皆插侍中貂。

炎风朔雪天王地,只在忠臣翊圣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

诸将五首(其五)

锦江春色逐人来,巫峡清秋万壑哀。

正忆往时严仆射,共迎中使望乡台。

主恩前后三持节,军令分明数举杯。

西蜀地形天下险,安危须仗出群材。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课小竖锄斫舍北果林枝蔓荒秽净讫移床三首(其一)

病枕依茅栋,荒锄净果林。

背堂资僻远,在野兴清深。

山雉防求敌,江猿应独吟。

泄云高不去,隐几亦无心。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