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弱冠献奇策,居然终贾才。
赋成平乐馆,歌奉柏梁杯。
丽藻留昭世,英游隔夜台。
土中埋美玉,谁见不兴哀。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政治家司马光所作,名为《致政王侍郎挽歌二首(其一)》。从诗的内容来看,司马光在此表达了对友人贾才的赞美之情,以及自己对于人才埋没的哀叹。
"弱冠献奇策,居然终贾才。"
这两句描绘出一个青年才俊,在年轻时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但最终却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认可。"弱冠"指的是二十岁左右的青年,"呈奇策"意味着提出卓越的计谋或策略,而"居然终贾才"则表明这些才能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赋成平乐馆,歌奉柏梁杯。"
这两句诗描写了一个文人雅士的生活场景。在"平乐馆"中完成了一篇文章(赋),并且在宴席上以"柏梁杯"敬酒唱歌。这不仅展示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出一种文化上的自豪和满足。
"丽藻留昭世,英游隔夜台。"
这里的"丽藻"指的是美好的文章或诗句,"留昭世"意味着这些文学作品将流传后世。"英游"则是形容词,用来描绘一个才子在深夜时分独自徜徉于高台之上的情景,表现出一种超脱和不凡的气质。
"土中埋美玉,谁见不兴哀。"
最后两句诗用了比喻手法,将未被发现或重视的人才比作埋藏在土中的美玉。这是一种常见的比喻,表达了一种对人才埋没的悲哀和惋惜之情。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友人贾才的赞美,以及对人才埋没的感慨,展现了作者对于才华与命运的深刻反思。
不详
《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佳丽三吴国,湖光荡日华。
鱼惊动蘋叶,燕喜掠杨花。
云过山腰黑,风驱雨脚斜。
烟波遥尽处,彷佛见渔家。
谢守爱山水,军城况不赊。
鱼惊避落叶,鸟倦立浮查。
古柏依冈远,垂杨带岸斜。
秋风吹急管,一曲度荷花。
五马非从乐,西城念劝功。
翠帷低映水,红旆不胜风。
叶脱青山静,云归碧落空。
淹留尽佳兴,新月渐朦胧。
三十馀年西复东,劳生薄宦等飞蓬。
所存旧业惟清白,不负明君有朴忠。
早避喧烦真得策,未逢危辱好收功。
太平触处农桑满,赢取闾阎鹤发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