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文首座至

机锋不减矮师叔,闻说丛林最饱参。

无暇对人收冷涕,却能为我出寒岩。

春江柔橹何时听,夜雨山房且对谈。

掣电一欢端可贵,此生俱是再眠蚕。

形式: 七言律诗

鉴赏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释德洪所作,题为《喜文首座至》。诗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与友人的欢聚场景,充满了浓厚的人情味和禅意。

首联“机锋不减矮师叔,闻说丛林最饱参”开篇即以“机锋”形容文首座的言辞犀利,如同禅林中的老僧,饱经世事,言语间充满智慧。这里巧妙地将文首座与矮师叔相比较,暗示其同样具有高超的辩论技巧和深厚的学识。

颔联“无暇对人收冷涕,却能为我出寒岩”则进一步展现了文首座的个性特点。他似乎并不善于在人前掩饰自己的情感,但面对诗人时,却能展现出一种不同寻常的温暖与关怀,如同从寒冷的岩石中涌出一股暖流,给人以慰藉。

颈联“春江柔橹何时听,夜雨山房且对谈”转而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富有诗意的画面。春江边,柔橹轻轻划过水面,发出悦耳的声音;夜晚,山房之中,两人相对而坐,谈论着各种话题。这不仅体现了诗人与文首座之间深厚的情谊,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尾联“掣电一欢端可贵,此生俱是再眠蚕”以“掣电”比喻短暂而珍贵的欢乐时刻,强调了相聚之乐的难得。同时,“此生俱是再眠蚕”借用蚕丝的制作过程,暗喻人生如丝,需要不断努力和积累,才能编织出美好的生活。这一联既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也蕴含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比喻,展现了诗人与文首座之间真挚的情感交流,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超然自见轩

丛林争致致不得,茧足径来寻俨师。

幽境自能情外见,高怀独出世间痴。

清晨倚槛临黄卷,五月乱山闻子规。

夙习尚嗟消未尽,壁间时录和陶诗。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清大师还姑苏塔其师骨石吊之兼简其弟

闻说高怀照雪霜,道容一见自清凉。

今随生死晦心月,空使湖山蔼德香。

故纸不堪看竹笼,凝尘那忍拂绳床。

安门弟子真持远,独为斯人未始亡。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闽僧不食已四十年赠之

银发齐眉衲半肩,相逢古寺独欣然。

自云出岭三千里,人见空馀四十年。

拟欲就君求此术,预忧临食必流涎。

何如万事随缘过,饥即须餐困即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元祐五年秋尝宿独木为诗以自遣今复过此追旧感叹用韵示超然二首(其一)

独木江头缆客船,暮江秋色两依然。

落霞片段红绷水,危岫参差碧挂天。

名利到头成底事,田园归得是何年。

峥嵘壮志消磨尽,满目西风只自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