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兴二十一首(其十二)

周公称大圣,成王匪昏君。

分虽君臣义,亲实叔父尊。

胡为伯仲间,四国竞流言。

三年归东国,兀臲心不安。

皇穹岂茫昧,大风播乾坤。

苟无金縢书,精意竟莫宣。

吾观君臣际,会合良独难。

缅怀周公德,巍巍动天阍。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元代诗人叶懋创作的《感兴二十一首》中的第十二首,名为“感兴”。叶懋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周公和成王之间君臣关系的深刻思考与感慨。

诗中首先提到周公被誉为大圣,成王并非昏庸之君,强调了君臣之间的明确职责与尊重。接着,诗人感叹在君臣关系中,即使分属君臣之义,但实际关系如同叔父般亲密,却因外界的流言蜚语而产生隔阂。周公最终离开朝廷回到东国,内心充满不安,这反映了君臣之间会合的不易。

诗人进一步指出,上天似乎也对此有所感应,通过大风的播动,预示着某种变化。如果没有周公留下的金縢书(一种古代用于秘密记载重要事项的竹简),其深沉的心意可能无法得到宣泄或理解。这暗示了周公与成王之间深厚的情感与信任,以及这种信任的重要性。

最后,诗人感慨于君臣际遇的复杂与艰难,表达了对周公高尚品德的敬仰,认为他的行为对天地都有深远的影响。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反思,探讨了君臣关系中的情感、信任与责任,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历史进程。

收录诗词(67)

叶懋(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叶兰之父,有才识,善词章。官至大中大夫,嘉兴路总管,多政迹

  • 字:德新
  • 籍贯:鄱阳

相关古诗词

感兴二十一首(其十三)

东汉党锢祸,一网罗群雄。

邦国既殄瘁,哲人遘其凶。

泰山日以踣,拳石难为功。

空言竟无补,高议何沨沨。

晋氏得天下,清虚以为宗。

惜哉王谢氏,扬波荡其风。

形式: 古风

感兴二十一首(其十四)

荀卿语性恶,秦皇遂焚书。

李斯悍而愎,竟不逃严诛。

寒瓜熟坑土,机阱坑群儒。

激水乃过颡,顺流岂长趋。

天下可立取,诸侯血相屠。

舜禹不足法,伊皋真鄙夫。

骊山骨未朽,咸阳已丘墟。

惜哉兰陵老,巍冠讲唐虞。

万古阙坟典,大妖岂其徒。

片言有失谬,敛卷吾长吁。

形式: 古风

感兴二十一首(其十五)

吾观骊珠莹,神光何湛洁。

置之玉壶中,碧海照寒月。

圣人天质清,表里洞虚彻。

群愚万不同,形气有差别。

大易函性初,理妙不容说。

孟轲有深功,卓哉圣门杰。

恭惟濂洛儒,英论相间发。

不有日月光,爝火犹未灭。

形式: 古风

感兴二十一首(其十六)

太极一动静,阴阳互为根。

元机浩不息,变化无穷门。

翳我及万物,父乾而母坤。

圣贤既克肖,兢兢道何尊。

我岂草木俦,能无究其源。

轩昊久不作,战国多荆榛。

世道亦已丧,浇风荡醇源。

怀哉唐虞治,雍雍蹈吾仁。

形式: 古风